就在《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炮轰小学语文教材恶意窜改经典作品之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新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批判》又将矛头对准小学语文教材,指出课文假大空,存在诸多缺失。 小学语文教材已多次引发争议——这些教材究竟怎么了? 民间会诊小学语文教材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批判》,缘于浙江省17位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在2009年所作的一份20万字的调研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这份报告当初发到网络论坛上,3天内点击量超过20万,并引发全国近百家媒体报道、评论。而今年集结成书后,已向全国发行万余册。
报告作者之一、中学语文教师郭初阳介绍,报告是他们以“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名义,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的一次民间会诊。研究小组在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68篇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对其进行打分和点评。
调研报告认为,许多课文充满枯燥说教,如《流动的画》里的“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妈妈的爱》里的“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参与研究的语文教师们认为,这样空泛的话语,很难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真正明白“爱”是什么,又如何去“爱祖国”。
“审读中,我发现用夸大其词的方式向孩子灌输道理的课文比比皆是”,研究小组成员、绍兴中学语文教师蔡朝阳说,这些课文传达的情感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让人困惑的是,一方面我们在鼓励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课文中却充斥着这些“填鸭”式的说教。而大话、空话教材又助长了说谎作文。
研究小组的看法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共鸣。家住武汉梨园的张先生说:“翻看孩子的小学语文课本,感觉不少课文特别假,语言苍白矫情,人物形象整齐划一,要么横眉冷对,要么异常热情。这怎么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而一名网友这样留言:“我是这样跟孩子说的:课文是应付考试的,假的,别信!”
什么制约了语文教材水平提高
采访中,专家告诉记者,不完全认同这些老师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评价标准,但总体而言,小学语文教材确实落后于时代了。其中原因,不是没有好文章可选,而是体制机制与教材编写者的观念出了问题。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邦和介绍,1999年教育部着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划了新课程蓝图,在教材方面则引进了竞争机制,打破了几十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这在当时具有突破性意义,由此,才陆续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十几种版本的教材,相比之前,教材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但是有了这10多种教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教育部暂停了新教材的立项审批,教材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格局也没有持续发展,人教社“一统天下”变成了人教社与多种地方教材瓜分天下。
谭邦和说,这种格局导致教材出版者缺乏对教材精益求精的动力。现实情况是,只要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尚方宝剑”,从出版到发行就能一路畅通。而除了体制性纠葛,编写单位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落后观念,也是导致语文教材难以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对于理想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谭邦和说,中小学母语教材往往是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水准、文化特征、发展状况的窗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担负着培养民族新生力量的神圣职责,与国家的未来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所以语文教材一定要在观念上走在时代进步的前沿,这样才能引领未来的公民健康成长。
蔡朝阳和他的团队则认为:“教材编写要有一流的知识分子参与,像上世纪开明书局出版的一套教科书,由叶圣陶编课文、丰子恺画插图,一流的作家、画家,这样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流的‘精神食粮’。”
而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亚敏则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观念、体制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只要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内,完全可以放开语文教材编写市场,同时将对教材的选择权交到学校、一线教师手中,让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记者 沈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