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旅游教育 >

性健康教育存"禁区" 9成父母假装不知"这回事"

时间:2010-09-30 08:15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日前对青岛5所高校800名本科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春期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家庭和课堂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获得性教育的途径”,来自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比重甚微。

  今天,很多家庭和学校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转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很少关注。那么,青春期教育为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1性健康教育存在“禁区”

  在家中,90%的父母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没跟孩子说过什么;在学校,它只是课本里一段“自己看”的知识    

  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曾发生一起少女杀婴案。一名17岁的高二女生,学习很优秀,掌握艰深的知识,却不懂身体的奥秘。她与一名男生走得很近,糊里糊涂地怀孕了,却不知情。因为冬衣的遮掩,家长和老师也没发现,只以为这个孩子发育太快了。她怀孕7个月时,一次上体育课,肚子剧痛,被同学送回家。那时父母还没下班。她独自一人生出孩子后,拧断脐带,把已经成活的早产儿扔出窗外,邻居发现死婴报了警。在人生的花季,她被判两年劳教。

  10年过去了,该事件至今仍令人深思:这个孩子因无知付出沉重代价,可是谁为她的无知承担责任?

  “我从哪里来?”童年时,孩子们大都打过一个好奇的问号。“你是捡来的。”父母的答案大多秉持“回避”。

  进入青春期,性发育已是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谁告诉过孩子,你来月经了,证明你有了生殖能力;谁告诉过孩子,卵子排进输卵管,在什么情况下会跟精子结合;谁告诉过孩子,精子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身体的?”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说,对于这些生理常识,家长往往讳莫如深,采取“鸵鸟态度”。调查发现,90%的家长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没跟孩子说过什么。

  “结果,一些孩子对真相确实不知。”陈一筠痛心地说,“知道的话,她还有个预防,至少跟男生过从甚密时,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万一怀孕了,知道应该去妇产医院检查处理;知道即便一个婴儿,也不可以去杀害。”

  “当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多数就是初中的一门生理卫生课。” 山东省济南市民张先生回忆:“我儿子上初二时,学校给他们放生理健康的光盘。到了高中,也许担心它会诱发早恋,性教育成为禁区。”

  “我们青春期时,生理卫生课讲到那儿,老师说不讲了,自己回去看吧。”陈一筠说,当年环境单纯,人也简单,所以就傻傻地过来了。但是,今天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网络的普及,意味着年轻人整天暴露在与性有关的图像和文字面前。家长不讲,学校不讲,孩子在准备好之前,就已经有了性行为的冲动,越轨行为难免发生。

  陈一筠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在珠海召开亚太地区首届艾滋病大会。闭幕晚宴上,一位世卫组织官员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要警惕艾滋病蔓延——因为中国尚未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极易侵袭青少年,因为越早发生性关系,一生当中就越不可能保持一个性伴侣。而多一个性伴侣,就多一个感染的渠道。

  今天,在西方,艾滋病已经敲开青少年的大门,1/3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年龄在24岁以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必须警钟长鸣。

  2性感情教育存在“盲区”

  马加爵事件不是孤例,这个悲剧以极端的形式暴露了我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爱的教育的缺失

  几年前,云南大学三年级学生马加爵杀死同寝室的4名男生,被判处死刑,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当舆论普遍认为马加爵事件是社会不公、贫困所致的悲剧时,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小江专程去云南调查详情,从另一个视角探问深层原因。

  马加爵家里很穷,但学习很刻苦,两耳不闻窗外事,友情、爱情都没尝试过。到了大三,他暗恋上班里的一名女生,却不知怎么表达,于是就写情书。一次班里举行聚会,看见这名女生走进教室,他就慌乱地把情书塞了过去。女生拿到情书后,看都没看,当众就撕了。

  这让马加爵深受刺激,但并未激怒他,他最终也没杀这名女生。那么他杀人的动因是什么?是同寝室的4名男生不断用这件事对他嘲讽、挖苦。“贫穷并没把我击倒,我不能忍受的是人格上的侮辱,我只是向这位女生写了一封情书,我没做错什么。”而在他眼里,这4人最没资格羞辱自己——他们男女关系不检点,“他们堕落”。他不堪忍受了,做出愚蠢的选择,用一种犯罪去惩罚一种错误,最后同归于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