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本刊记者 陈晓伟
“打水漂”的三年职业教育
2009年12月的一个夜晚,阿龙,还没有从刚参加工作的新鲜劲儿中平静下来。
阿龙是青岛一家电子厂的冲压技术工人。实质上,他的正式身份是一名学生——青岛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生。
阿龙掰着指头数落:当初招生简章上有计算机专业,报名签订合同后却变成了机电一机化。学校说,机电一体化就包含了计算机专业。这还不算,入学后发现全校就一台机床供学生实践,这哪够用啊?上机操作的时间几乎没有。
更让人感到无法理解的是,授课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有教学经验的寥寥无几。老师走马灯式地经常换,有些课程一连几个月都没有教师。没有教师的课程学校干脆不开或者改成别的。比如学电焊,焊割一两周就完事了。最滑稽的事情还是要数学校的那台数控机床,在那摆着就不让操作,为什么呢?学校的理由是机床贵重,弄坏了赔不起,后来才知道那其实就是一个模型。
阿龙向《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列举出了3年来由于学校缺乏教师而中断的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学》、《电工电子学》、《金属切削》、《机械设计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等。最基本的语数外在整个大专期间都没有授完,而实用操作课程《数控车床实训实例》简直就是一个摆设,日语、韩语等小语种也只上过几个月就停了。
阿龙觉得这3年学校没有保证学到有用的知识,自己辛辛苦苦考下来的几个证,像《维修电工证》、《 CAD 高级绘图操作证》、《办公自动化高级操作证》等,不是不被厂方承认,就是不能为工资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
不过,阿龙说他还年轻,有机会就会重新学习。当然,他不会再选择那些不负责任的职业技术学校了。
职教不能再忽悠下去
刘风,北京某新闻网的网络总监,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电专业。谈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时,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兼职职教老师,后发现误人子弟而辞职的经历。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风和他的同学经人介绍来到武汉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聘兼职教师。
该校教导主任简单看了一下他们的学生证,拿出《大学专业英语》、《网络管理》、《通信原理》等课本说:“你们几个分一下,每人讲一门,每课时25元,平均一周6课时,有课时候你们就来,没课时你们随意,上一节课算一节课的钱。”
大学期间,刘风他们并没有学过这些课程,但出于每个月600元报酬的诱惑,便欣然接受。
刘风选择了通信专业课,可是他从来没接触过这门课程。周末的时候看了几章,应该够讲两次课的了,便硬着头皮讲。
第一节课,刘风几乎是照着书本把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抄在黑板上。刘风说,担心是多余的,60多个学生的班级,只来了不到一半的学生,有些在看小说,有些在睡觉,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迷茫地听。无论说什么,学生们都是一个表情。就这样过了几天,刘风渐渐地没有了压力,一个月600元赚得很轻松。
课本上讲到的许多知识,刘风至今都还没搞清楚:“如果让我自己考这门课,能及格就不错了。反正也没人听讲,老师学生都是混日子,学生混文凭,老师混薪水,各取所需。”
几个月后,班里的一个男生经常问他一些问题。刘风回答不出来,只好应付说:“你先回家自己想下,下次老师告诉你正确答案。”
时间长了,刘风有些愧疚,和这个学生交流后才知道,这门课是他们那个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个学生学习得很认真。有一次,他说:“老师,你能结合一些实际经验讲吗?这些公式太枯燥了,很难学到一些实际的东西。”刘风只好苦笑。
刘风知道,那个学校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一些在校研究生来授课的,几乎每个研究生都是这么教课。刘风觉得实在是误人子弟,就辞去了这份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刘风还是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在这样一个互不负责的氛围内,如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呢?职业技术教育究竟能收到一种怎样的效果呢?
“不合格职业学校应该叫停”
万均,一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有着几十年切身体会的高级工程师,早年毕业于机械专业,曾在3家企业当过厂长,退休后从事职业技术学校授课工作,对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与《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通过邮件数次沟通,深切表达了对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状况的担忧。
万均告诉《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由于技术工种在当前社会的需求缺口巨大,一些学校根本不具备建校条件——包括学校规摸、校领导班子的组成、师资力量、专业能力、教学设施及实训条件,等等,都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出于利益驱动的原因,草率上马,既损害了很多学生的利益,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结合自己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感受,万均介绍说:“在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没有教研组,也没有明确的专业,更没有实际的教学计划,随意改变教学科目和进度的现象相当普遍。另外,文化课讲得多,专业课讲得少,不系统、不完善。有的学校只追求专业科目名称,不讲究课程实际内容和实际效果。”
万均举例说,在一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就两年,去掉大多数的文化课课时、入学后的军事训练时间、第二学年校外工厂短期实训(大都是非专业性劳动),还有一些校内活动等,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非常匮乏。
还有一些学校办所谓的“联合班”,在外地职业学校就读一年,第二年进入校本部。一个班的学生来自几个学校,原来所学课程情况不同,最后所学专业课就更少了。
在学习技能方面,条件差、时间少,拿到的各种技能证书也不够真实。比如现在盛行的数控车床操作技术,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数控”,学校仅有一台数控车床,参观、教学还可以,操作技能训练就远远不够了。
在教师聘任方面,大多数为年轻教师,其中不乏刚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专业教师少,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更少。
在组织纪律方面,由于学生入学时不用经过考试,毕业时成绩不论好坏,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再加上学校怕学生中途退学,不敢严格管理,其课堂纪律可想而知!
在招生方面,招生简章、招生广告与实际有出入,虚假成分太多,同时招生的途径、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和普通高校联合办学,挂着某某高校分校的校牌,中等职业学校也都开设大专班,学生毕业可以领取某高校成人教育毕业文凭,大多是有其名无其实。
究症结所在,万均分析说,第一,一些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目的不纯,以盈利为目的。第二,主管部门对学校监管不力,缺乏实际调查研究。第三,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用工不够合理。比如一些电子行业的普通操作工,没什么专业技能要求,一般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而企业每年定向招收大量的职校毕业生,相对每年辞职离厂的也很多,包括被企业辞退的和个人自愿离开的。多数学生觉察到在学校所学技术没发展前途或因工作时间强度大而离厂。这既不利于对职业技工的培养,也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长久下去,问题堪忧。
在最后一次与《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的沟通中,万钧特别标注了一句话:“现在社会上对商品进行打假,那么在教育上也应该进行打假,那些不合格职业学校应该被叫停,并追究其责任。”
职教应注重把关与监管
归结起来,存在问题的职业技术学校中大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和实训条件,像阿龙反映的学校的数控机床仅仅是一个模型可窥一斑。二是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学校还缺乏高素质的稳定师资。重基础,轻专业。重理论,轻应用。三是重利益轻质量,随意更改专业设置,授课进程往往由于客观原因半途而废,把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当成了儿戏。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暴露出了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是准入门槛的审核出现问题,二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管工作出现纰露。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法鼓励社会各方资本广泛参与办学,从而为投机资本提供了介入这一领域的依据。
然而从《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很多学校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尤其是设备、实训基地及师资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大打“擦边球”或变相符合要求,比如为了降低办学成本,租赁场地、购置破旧损坏设备、广招代课师资、引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士代课,等等。种种现象表明,当前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整顿与规范到了一个应当重视的时期,否则,于国家的实用人才培养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害。
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是人人的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然而,这一切都要还需从把关和监管入手。(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