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失衡的校园 择校乱象调查》,以下是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这些年初中生和小学生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择校费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屡禁不止,这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前几天我们《焦点访谈》报道了在一些名校校长纷纷落马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以各种名义乱收费的利益黑洞。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这是造成择校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说:据当地人介绍,开封市第十二中学是当地相对薄弱的学校之一,但当记者赶到这个学校后,学校的冷清还是有些出乎记者的意料。
记者:现在这些教室大约空有多少?
窦央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空有一半。
记者:一半是有多少?
窦央:12间教室。
解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十二中初中部三个年级只有四个班,其中一年级一个班,只有9名学生,二年级也是一个班,有12名学生。
据介绍,十二中最旺盛的时候每个年级有六个班,每班学生达到四五十个。但近年来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据记者调查,按照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该校的一二年级原本应该分别有300多名和500多名学生。那么这些学生都到哪里去了呢?
孙新建,开封市第三十一中学校长,作为薄弱学校之一,开封市三十一中和第十二中学的一样,同样面临着生源流失和生源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孙新建 河南省开封市第三十一中学校长:(每班)学额数原来规定是45人,但是现在我们都达不到个数。
记者:为什么?
孙新建:我们这一带招生情况,学生择校的现象比较严重。
记者:怎么说呢?
孙新建:他们向往热点学校。
解说:所谓的热点学校,其实也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重点学校。河南大学附中和开封市第十四中学,都是开封市的热点初级中学,这里的景象和上述两所学校相比,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张高潮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原来我们学校是每届8个班,后来发展到每届10个班。从2008年开始,每届招到了14个班。
解说:比如河南大学附中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每位老师都配备有一部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都配备有空调设施等等。
王振锋 河南大学附中初三年级主任:多媒体技能教室里面,另外就是每个老师有一个电脑,笔记本电脑。
孙新建:我这是去年,我们每一个教研组获得配一个电脑的机会。
记者:一个教研组有到少人?
孙新建:一个教研组有7位老师。
解说:在开封市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仅存在于中学,小学也不例外。
这所位于中山路的中山路第四小学,也因生源严重不足于今年9月被撤并。整个校园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位看门的师傅驻守着空空荡荡的校园。
记者:之前这个学校每个年级都有几个班?
中山路第四小学看门师傅:一个年级一个班。
解说:而据开封市教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至今,开封市区内中小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但市区内初级中学减少了12所,小校减少了26所。这其中虽然不排除有处于提高办学效率的考量而关闭某些学校的因素,但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中小学生越来越集中于热点学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在与因生源不足而被关闭的开封市第四小学同处一条道路的开封市二师附小,记者看到的是另外一翻景象。作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热点学校,这座占地不足10亩的小学,接纳了将近3500名小学生。每个年级有8到10个班,有一些班的学生甚至超过了70名,前排的学生都快要坐到了讲台上。
记者调查发现,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最突出表现还是师资力量的严重失衡。
窦央:今年暑假流失了11位老师。
孙新建:我们这个学校前几年走了10位老师,都是比较优秀的老师。
记者:都到什么地方去了?
孙新建:都到咱们开封市的热点学校去了,特别不是滋味。你说把老师辛辛苦苦培养起来又走了,是不是?
袁振国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我们搞了重点学校制度。
解说:袁振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说,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毫无疑问有一个历史因素在里面,即1978年恢复高考后,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师资、经费乃至生源,各级政府对重点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
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理念,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并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但由于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局面已经形成,强校遇强,弱校遇弱,家长择校成风,所谓的划片就近入学已形同虚设。
孙新建:片是划了,最终都没有按片去做,都没有落实,这是个事实。
解说:而择校又使得热点学校争取到了更大的社会资源。
袁振国: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吧,我们学校和一个单位共建,好的学校人家愿意跟你共建,这个学校质量不高,人家不愿意跟你共建。
记者:共建是需要支付费用的?
袁振国:共建当然要支付费用,没有支付费用叫什么共建呢?
解说:“均衡教育资源,取消择校收费”这句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很多地方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阻力到底来自何方?择校都给哪些部门、哪些人带来好处,巨额的择校费又都到了哪里了呢?
袁振国:很多地方也有一些办法,比如说捐资教育的费用,人家是来捐赠你这学校的,但是你只能拿70%,30%拿来支持其它的学校,由教育局统一调整。有些地方更狠,你只能拿30%,70%由教育局统一配置。
同期:这种择校的费用,对缓解财政压力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解说:而与此同时,本应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教育部门,对于这项工作有本能的抵触。
袁振国:另外你也不要排除这当中有一个,有好的学校可以有把握教育的权利,作为一个交换资本,这样的一种想法在里面。如果学校都办成一样的,那就没有什么好交换的。
解说:择校的存在既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又给掌握教育资源的部门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利。正是在这种重重的利益交织下,教育资源均衡化步履维艰。
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决不仅仅存于郑州开封这样的大中城市,在北京、广州等一些特大城市,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家长们之所以争前恐后地选择热点学校,自有他们的道理。随便打开这些热点学校的网站看一看,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人数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而在普通学校不要说特级教师,高级教师都算的上是凤毛麟角。
学生家长1:我会选择择校。
学生家长2:我肯定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
学生家长3:分的学校肯定不要钱,但是教育质量太差了。
学生家长4:孩子是个苗在哪儿都能长,但是土地肥沃不肥沃,还得把他放在一个土地肥沃的,让他成长茁壮一点。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要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读书,家长的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可是好学校毕竟有限,大多数家庭只能望名校而兴叹。要想真正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专家的建议是,必须把均衡教育资源与地方官员的问责制挂钩,这样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则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以此来遏制择校现象,确保教育公平。
感谢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