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旅游教育 >

热门专业造就部分鸡肋型毕业生 证书多动手能力差

时间:2011-04-14 09:05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针对目前东部地区企业频繁出现的“用工荒”,江苏省苏州市韩资电子企业人事总监李成春说,“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按层次研究、区别对待。”他分析说,目前不少企业的人才短缺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高职毕业生供需基本平衡,本科毕业生严重过剩,研究生基本无人问津。进一步深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李成春认为,目前的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能力水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新兴学科、专业成“三缺”重灾区

  上个世纪,物流只是传统仓储、运输业务中的一小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物流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7万亿元,实现增加值2.3万亿元,占当年GDP的6.9%。

  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激发了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热情。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378所,高职院校824所,中职学校超过2000所,在校学生有100多万人,初步建立起了从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不过,从物流学科的蓬勃发展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很冷静地看到了问题。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部分院校物流专业的软件、硬件都存在缺陷,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企业、产业的发展需求。”

  任豪祥说,物流产业十分重视实操性,因此,企业招收员工时不需要“理论家”,而是需要“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干家。可现实中,相当部分从院校毕业的学生却只擅长“纸上谈兵”,说起理论来滔滔不绝,动起手来不知所措。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的匆忙上马。只要出现新兴学科与热点专业,国内部分院校哪怕在严重缺乏专业基础、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简称“三缺”)的状态下,也要硬着头皮开设新专业,招收学生。这种优先经济效益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就业能力差,找不到工作岗位,毕业即失业。

  任豪祥呼吁,物流学科发展不能重蹈其他热门学科、专业的覆辙,最终也陷入“三缺”发展的重灾区,只有实现从追逐数量增长到提升质量的转型,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欢迎的物流人才。

  具备全球化视野等素质的毕业生是“稀缺品”

  伴随中国GDP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毕业生具有全球化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掌握与其交流的语言工具等基本素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章建纯说,现在这种类型的毕业生还属于“稀缺品”。

  谈及社会尤其是企业界对各类毕业生诉求的变化背景,章建纯以简单的焊接为例:过去,主要是以人工为主,后来采用机器人焊接提高了效益与质量,现在用网络统一给机器人发指令,该焊接时就焊接,不焊接时就进行其他工序,需要实现一个车间或一家工厂各种生产资源均衡化发展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这种产业发展趋势,必然对毕业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可国内部分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远远落后于这种现实需求,工科类专业尤为突出。章建纯表示,我国很多工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几乎是照搬照抄西方工业国家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非常成熟,但我们也不该忽略西方国家制造业处于下滑阶段的大背景。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在为全球提供工业品的同时,面临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任。社会对人才需求最多的是工程技术人才与产业工人。假如今年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工程师岗位是50万个,产业工人岗位为600万个。结果你会发现,定位为工程师的毕业生达600多万,定位为产业工人的只有200多万。

  为了解决这个供需矛盾,部分大中专院校便重视学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轻视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造就了一批“鸡肋”型毕业生。李成春认为,这种倾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本报记者 李剑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