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曝光银保市场乱象 银监会对本报表示 储蓄柜台不得卖保险 严查银行违规行为
《人民日报》今日曝光银保市场乱象,银行柜台忽悠成风,打着储蓄旗号卖保险,上当的多是老年人,引发客户大量投诉,中消协数据显示,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已占到保险违规投诉的八成以上。
银监会对本报表示,储蓄柜台不得卖保险,对银行违规行为进行严查,并接受消费者举报。
乱象丛生
忽悠成风 “高收益存单”变保单
北京朝阳区居民杨大爷日前去红庙某储蓄所买国债,没想到在柜台窗口被营业员打了岔:“国债是3年的,给您推荐个5年定期的吧,利息更高。”杨大爷连连称谢,从准备买国债的30万元中,拿出20万元存了“5年定期”。
晚上回家,儿子小杨翻看合同,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款保险。第二天爷俩到银行,非要讨个说法。“我明明是来存款,凭啥让我买保险?这不是骗人吗!”在爷俩的质问下,银行自知理亏,给他办了退保手续。
家住北京通州区的孙大妈可没杨大爷那么“幸运”。前不久,她想把手里的7.5万元存成两年定期存款,也是在银行柜台窗口,业务员向她推荐了一款“利滚利、10年后收益30%以上”的理财产品。孙大妈没来得及看懂合同,加上后面排队的人多,匆匆签了字、交了钱。
直到两个月后女儿仔细研究相关文件,才发现这是一款保险,而30%的分红只是“预定利率演示”,合同里分明写着:这种“假设收益”不作为未来的保障。
孙大妈找到银行想退保,银行说已经过了10天的犹豫期,退保不但没有收益,还要损失一部分本金。
如今,银行卖保险可以说是乱象丛生。很多银行在普通柜台而非专柜出售保险,业务员含糊其辞,故意把保险说成储蓄、理财产品或是“有保险功能的理财产品”,夸大收益,忽悠客户购买。等客户发现则为时已晚,如果退保将损失惨重,无奈只能继续持有。
还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不明示风险,隐瞒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诱使消费者盲目消费。或把长期保险说成是短期险,把期缴产品说成是趸缴产品,该续缴时若不愿折本退保,就得硬着头皮年年缴费。
市场调查
打着“储蓄”旗号卖保险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为规范银行保险销售出台了很多办法。
比如,要求在理财专柜销售、银行保险专员资质认证、让客户亲笔抄录38字风险提示以确保送达、犹豫期内100%电话回访等等。
但实际上很多银行卖保险,都是打着“储蓄”的旗号通过储蓄业务窗口办理的,既没有全面介绍保险产品,也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
黑幕揭秘
收20万元保费银行可拿6000元奖金
银行保险欺诈数年来屡禁不绝,原因何在?利益驱动使然。
据业内人士透露,银行替保险公司卖保险,保险公司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手续费率已从2003年的7‰,涨到了现在的3%以上。目前,银行中间业务1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卖保险。
一位银行网点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奖金占每单保费的比例,平均下来,期缴约为1%,趸缴最高可达3%。就是说,在杨大爷“被保险”的20万元中,有6000元被银行用来发奖金。
此外,很多保险公司还会以实物、购物卡等手段,给银行业务人员“奖励”,激励银行员工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多多关照。
正是由于利益驱动,银行业务员都会心甘情愿地把银行自己的“存款客户”变成“保险客户”,想方设法忽悠其买保险,或者竭力推荐某家公司的保险。
据《人民日报》今日报道
◆官方回应
银监会:保险不得通过储蓄柜台卖
今天上午,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业务,银监会及各地银监局一直持续监测,加大查处力度,并加强了与保险监管部门的联系协作。银行如有违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银监部门举报。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银行代销保险产品,银监会去年曾专门出台过一个《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
其中规定,银行代销保险严禁误导销售与不当宣传,销售人员要全面客观介绍产品的保险责任、投资风险、费用扣除、犹豫期等权利义务,在销售过程中要主动告知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投资风险,不得片面强调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
此外,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应严格限制在银行理财服务区或其他类似职能的独立区域,不得通过银行储蓄柜台销售。销售人员也要与普通储蓄柜台人员严格分离。保险公司持证销售人员应有明显区别于银行销售人员的标识,并在提供服务前明确告知客户其身份。
文/记者 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