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5.5%,创出34个月来的新高。5.5%这个数字背后对老百姓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新华社农价采集员带来了一线民生的变化情况。
2007年,新华社创办农价信息网络,全国地级以上市聘请农价采集员,每天记录指定的农副、农资、生猪、奶等四大类近50个品种的价格,是一个离CPI对老百姓生活影响最近的人群。
“吃不起”———市民转战地摊、平价超市、郊区找便宜
广东省各地市的农价采集员不约而同地发现,市民的菜篮子花费普遍比半年前上涨了10%,菜市场里“吃不起”的抱怨声越来越多。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老百姓开始转战地摊、平价超市和郊区市场。
广州市农价采集员隋国辉发现,随着肉菜果蔬价格的飙升,流向不规范市场买菜的人陡然增加。过去由于中低价位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广州市海珠市场,近来却不如一墙之隔的小巷热闹。原来,菜价上升之后,菜市场旁的“天光墟”成了市民买便宜菜的好去处。
记者看到,在海珠市场内5元一斤的大蒜,在小巷中只需3.5元,西红柿也比市场价便宜了1元。隋国辉说,“天光墟”每天早上7:30结束,都是流动商贩,由于不需要租金税费,所以卖得实惠。但是,原来干净的巷子到处都是烂菜叶、污水,周围居民也饱受噪音困扰,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质量在倒退。
实施农超对接后,平价超市也成为市民省钱的“战场”,但是供应量不足,惠及面受限。湛江市农价采集员毛苑红说:“市场上要2元一斤的苦瓜,平价超市才卖1.38元。超市每天8:20开门,但是门前早就围满了人,不到9点便宜的菜就一抢而光。不少市民抱怨便宜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