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22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2011年以来,央行已开始在货币信贷调控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已对40多家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长过快、顺周期风险隐患增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是在既有的差别准备金制度中引入宏观审慎要求并加以规范化、透明化,主要是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并考虑了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据了解,年初央行已向金融机构明确了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相关要素和规则。
据介绍,金融机构对央行这种新的调控机制普遍表示认可和赞同,认为该机制把金融机构信贷增长与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结合起来,为其提供了一种主动调整信贷行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具有规则性、透明性和市场化的特点。而且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规则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各机构可根据测算公式和相关参数,依据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系统重要性、稳健性程度和执行信贷政策的情况等,自行测算、自主调整信贷投放,可操作性较强,与规模管理相比也更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记者从有关银行获悉,1月份以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全国性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根据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要求把握信贷投放进度。分析人士称,在央行提高利率、准备金率和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下,信贷调控取得了较好效果。1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500多亿元。
该央行人士透露,下一阶段,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融资总量及货币信贷增长情况,继续使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贯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记者王宇、王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