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自主品牌的破冰旅程
纺织服装行业是完全市场化、充分竞争的行业。入世五年来,从取消配额到欧美设限,再到人民币升值,中国纺织服装业似乎一直就处于风口浪尖。
历经多年的坎坷,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感言:“服装业这五年就像坐过山车,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2005年1月1日,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满载着“MadeinChina”服装的集装箱船开始扬帆起航,驶向大洋彼岸。然而,中国服装业巨子们的兴奋并没有保持多久,一个季度过后,欧美各国纷纷扬起“特保”大棒。
“我们早就知道他们手里拿着刀,谈判里早留下了伏笔(242段和16条),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郑永刚说,“但我们也早作好了提防,不像一些小企业完全不知情,毫无防备。”
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是杉杉的一个长期策略,也是其规避风险的方式之一。除了服装,杉杉力促以电池为主的高科技、矿业、经济园区等业务的发展,避免不利因素给杉杉带来震荡。即便是服装板块,不利的外部环境也借助未雨绸缪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一化解。
从表面上看,入世似乎对杉杉的影响并不大。财务报告反映,五年间,杉杉的销售利润翻了一番多。但是,“身处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仍然是备受煎熬。”郑永刚说。
中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但是,内地服装却并无品牌优势。若以单件出口创收额(创汇总金额除以出口件套数)来看,内地出口的服装单件价值与香港、台湾地区相差了4~8倍,与日本相差18~28倍,与意大利的差距更是高达50倍。
显然,品牌战略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洋品牌的挤压下,中国民族服装品牌想打出一片天地异常艰难。
让郑永刚颇为感慨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而内地能够走向世界的自主品牌依旧微乎其微。
在众多洋品牌的夹击下,中国服装品牌如何在狼群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杉杉的答案是“与敌同眠”,走“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
近五年,杉杉集团一方面适应个性化需求,推出众多设计师品牌;另一方面,(自2002年始)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一、二线国际品牌合资合作,在国内成功运作了9个国际品牌。
对于这种合作,郑永刚一再强调这是联合经营,不是代理品牌。在郑永刚看来,法国、意大利的企业拥有品牌优势和设计能力,而杉杉更熟悉国内市场,具有低成本高品质的生产优势。
通过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杉杉培养了一批具备全球视野、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人才团队。这是自主品牌国际化的基础,也在引导着杉杉的自主品牌迅速提升,在设计、营销上迅速消弭与国际品牌的距离,旗下杉杉、杉杉SPORT等品牌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2006年国庆前夕,商务部副部长高虎臣带领8个中国服装品牌参加米兰时装周。这个一向被国际顶级品牌所垄断的时尚舞台,破例敞开胸怀,迎接中国客人的到来。
郑永刚认为,这次中国品牌的破冰之旅,提升了业界的信心和决心,是中国政府在推动自主品牌成长过程中的历史性跨越,对民族品牌的成长意义深远。
“世界是平的,品牌是方的。”郑永刚对五年的经历作了一个总结。
平是大势,方是品格,国内竞争国际化不可阻挡。同样,迅速成长、越来越具有国际时尚质地的中国品牌也正以方正之态、方兴之势走向世界,一样锐不可当,离成就国际品牌梦想越来越近。
已经确定的是,在杉杉控股的5个业务板块中,服装的地位将再次上升,计划到2010年达到1/3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