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质监局“三步走”战略整治丹阳眼镜市场
丹阳市质监局工作人员在现场办公。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记者 张扬
1995年,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丹阳眼镜市场的眼镜抽查合格率为零,国家将检测结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进行了曝光,一时间,丹阳眼镜市场成为了全国假冒伪劣眼镜的集散地;随后进行全方位治理整顿,仅用了3年时间,又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这其中,包含着政府部门,特别是质监系统专业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从逐渐兴起到一日沦落
丹阳生产眼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最初的生产地集中在大泊、司徒两镇,仅有6家乡办企业,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在上海、苏州等地从事眼镜业的丹阳籍技师纷纷回乡办厂,到70年代末,丹阳已经有了40多家眼镜镜架和玻璃镜片生产企业,但当时这些企业大都生产设备简陋,厂房破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主要靠工人目测把关。
进入80年代后,丹阳眼镜生产企业已发展到了90多家,眼镜市场呈现一片上升趋势,原来在丹阳火车站附近摆摊卖眼镜的小商贩们也开始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里做起了眼镜批发生意,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车站大队和双庙大队的负责人通过调研发现来丹阳从事眼镜生意的经销人员较多,就筹建了小型眼镜批发市场,随着不断地壮大发展,到80年代末形成了华阳、云阳两大眼镜批发市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大量假冒伪劣的眼镜产品开始流向丹阳眼镜市场。再加上监管不力,当时在市场内负责的仅有税务稽查大队一个单位,而丹阳市质检所当时并不负责眼镜产品的检验工作,市场秩序逐渐混乱起来。
1995年,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丹阳眼镜市场的眼镜抽查合格率为零,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对这次检测结果进行了曝光,丹阳眼镜市场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假冒伪劣眼镜产品的集散地。1996年,国家把丹阳眼镜市场列为全国十大重点整治的专业市场之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丹阳眼镜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不过,挑战中往往蕴含着机遇,丹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从这一刻开始介入丹阳眼镜市场产品质量的监督整治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帮助丹阳眼镜从低谷一步步地走了上来。
质监跟踪三步战略 三年时间起死回生
1995年,由于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眼镜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零,丹阳眼镜市场一度跌入了谷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眼镜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纷纷离开丹阳,转而去北京、广州等新崛起的眼镜中心发展。
面对这个局面,丹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各部门领导组成的眼镜市场整治领导小组,1995年底,当时的丹阳质检所也开始进驻眼镜市场,在市场内设立了专门的眼镜检验室,现任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场发展部部长的潘锦辉就是最早进驻眼镜检验室的5个人之一。
潘锦辉在接受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采访时回忆,眼镜检验室刚刚成立时设备很简单,只有两件仪器:一台焦度计,一台拉力计,主要负责为市场里的商户做眼镜产品质量检验。如果第一次检验不合格,先不处罚,只进行培训和整改,为商户讲解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第二次检验如果仍然不合格才进行处罚。同时这家眼镜检验室还负责直接对生产企业进行产品抽检和培训,从源头保证产品的质量。
由于之前没有主管部门对眼镜市场进行过质量监管,丹阳市质监局进入市场初期阻力很大,经过研究,丹阳市质监局决定实施从市场到企业再到品牌的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对市场内的经销商实行质量监管,以确保假冒伪劣产品无法流入市场。面对商户对质量监督工作的不理解,潘锦辉等人决定采用“先交朋友,以情感人”的方法来拉近与商户的距离。在每次检验开始之前,潘锦辉都会将市场内的商户召集在一起召开座谈会,向他们宣讲质量检验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主管部门监管市场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市场内商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些商户甚至连检验报告和国家标准之间的区别都不清楚,潘锦辉和他的同事就逐条为商户讲解国家标准和眼镜生产的技术指标。当时市场上主要还是玻璃镜片,许多商户并不是很清楚玻璃镜片的生产技术指标都有些什么,只是笼统地以为“能磨亮了就行”。潘锦辉针对这个问题给商户和生产企业耐心讲解,所谓“磨亮了”实际上仅指的是镜片的一个技术指标——光洁度,还有其他很多技术指标需要达到。
另外,还有些商户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眼镜产品和客户需求,经常闹出问题,有时候甚至将老花镜当近视镜卖给客户,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就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有关定焦度的相关知识,用诸如“近视镜看东西缩小,老花镜看东西放大”这样浅显直观的语言来普及眼镜产品的基本知识。
就这样,通过与商户交朋友,潘锦辉和他的同事们渐渐取得了商户的信任,同时也向商户们普及了许多眼镜产品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商户们的质量意识也逐步树立起来。仅仅过了三年时间,也就是1998年,丹阳眼镜市场的产品合格率已经上升到了75%以上。
面对取得的进展,丹阳市质监局的领导决定实施第二部战略计划。开始将质量监管由市场向生产企业延伸。由于当初生产企业的检验设备都比较简陋,因此生产出来的镜片产品同所标明的度数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误差,因此潘锦辉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来把控产品质量。
当时检测设备的购置费用还比较高,例如一台焦度计的售价为47000元,而普通的眼镜生产企业研磨一副镜片只能挣到5毛钱加工费,因此许多厂家都对自费购置检测设备非常抵触。面对这种情况,潘锦辉表示可以在检测仪器经销商处为厂家担保,先让他们引进检测设备,再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结算购置款。就这样,半年时间,所有的生产企业都配备了自己的检测设备,产品质量终于在源头有了保证。
当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的质量都有了保障之后,丹阳市质监局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步战略计划,即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
最初,丹阳市知名的眼镜企业很少,比较著名的仅有康明、华光等寥寥几家,面对这种情况,丹阳市质监局和眼镜检验部门积极鼓励各眼镜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
起初,很多生产企业不愿意自己创立品牌,怕万一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消费者会追根溯源找到生产企业,但是丹阳市质监局却认为就是应该借助创立企业自己的品牌来建立质量跟踪体系,优质的产品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有了问题也可以找到厂家。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丹阳市拥有了诸如万新、明月等数十家知名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充分享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品牌价值。
全球眼镜片60%丹阳制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丹阳市质监局的努力下,丹阳眼镜从谷底一步步地走了出来,丹阳眼镜也逐渐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1996年,也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曝光丹阳眼镜市场质量问题之后一年,在丹阳市质监局的努力下,丹阳眼镜产品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即达到了71%,有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全国各省技术监督局监督处处长、稽查队队长共180余人在丹阳召开了市场整治验收现场会,会上肯定了丹阳眼镜市场的整治成绩,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等重量级媒体上做了正面报道,丹阳眼镜的声誉逐渐得到了恢复。1999年,丹阳眼镜市场被江苏省技术监督局授予“购物放心专业市场”称号,丹阳眼镜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到90年代末,丹阳眼镜市场已经拥有了超过500家门市和摊位,拥有包括国内最大的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内的3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0万人。
进入新世纪后,丹阳在眼镜生产方面的发展速度更是迅猛,其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也更加完善。2002年初,丹阳大多数中小眼镜生产企业均开始重新修建标准厂房,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开发高品质纯钛眼镜架系列,引进日本、韩国生产的CR-39光学树脂基片和加硬加膜流水线35条,并且涌现出了像明月、亚细亚、鸿晨、尊龙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目前,全国眼镜镜片的80%,全世界眼镜镜片60%都是在丹阳生产制造。
2006年7月,在原丹阳市质监局局长朱家骝的努力下,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丹阳成立,更是为丹阳眼镜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添加了重要一环,目前,丹阳市质监局在陈龙局长和徐义吉副局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已经为丹阳市眼镜生产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使得丹阳生产的眼镜产品,镜架合格率达到90%,镜片合格率更是做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