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商场之所以知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名店出名品”。当年末岁尾之际,大街小巷、千家商铺都在力推促销狂潮的时候,很多人依然独独钟情于知名商场,即便市中心的交通因此大面积瘫痪,也抵挡不住往商场挤去的大量人潮。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名店+名品”就等于“质量+放心”,所以很多人“明明知道很贵也咬牙买下”。
但上周,时代、开太、银泰等商场曝出的“质量门”事件,却在“名店”与“质量”之间划上不等号。市工商局公布的服装监测结果让人寒心,在时代、开太、银泰等大型商场以及人民路专营店、府前街专营店抽检的77种知名品牌服装中,合格率仅为51.2%。尤其部分服装甲醛不合格,直接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一经曝光,网络上的质疑声层出不穷,网民们愤怒于“高价不高质”,愤怒于“被知名商场忽悠了”。这场“信任危机”背后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质量门”的另一面就是“监督门”。没有严格的监督和把关,商品的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监督环节需要多方参与,厂商的自律、部门的监测、商场的把关,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更由此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监督体系,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使问题商品流向消费者。
此次“质量门”事件中,不良厂商生产不合格服装,这是一环的失职;知名商场对上柜服装没有进行严格的第三方检测把关,又是一环的失职;直至工商部门的监测,才让不合格服装浮出水面,但此时部分服装已经流向了消费者。试想,前面两个环节中,只要有任意一环能够真正为消费者负责,起到监督和自律的作用,就有可能把对消费者的伤害降到较低程度。
有人说是我们自己把“名店”和“名品”们宠坏了。就像网友的留言“我们曾经那么热爱着某一个牌子,明明知道很贵也咬牙买下,因为我们相信高价总会保证高质。”
其实这里更多的是无保留的信赖。但这般无保留信赖着“名店”和“名品”的消费者,却要被自己的所爱伤害,试问“名店”与“名品”,你们会不会汗颜心虚,会不会有一天因此追悔莫及?
“质量门”事件的发生,除说明监督机制的问题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恐怕还在于品牌入市、品牌考核、品牌衡量、品牌淘汰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单纯的监管,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局面,到最后只能疲于奔命。要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加大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形成良性的社会监督体系和社会责任氛围,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从城市的层面看,百货商场象征着一座城市的门面。“看一座城市繁华与否,数数有几家大型百货商场就可见一斑。”近几年来,温州迅速崛起了一批百货商场,逐渐成为浙南闽北地区的“时尚地标”。但可喜的同时,不要忘了繁荣的基础在于高品质的质量与服务。只有始终保持高品质,始终让人信赖的商场,才能长盛不衰,为我们的城市撑好“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