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售价上万元的红木家具中混入不防蛀“白皮”的现象,使红木家具市场的乱象再次成为消费焦点。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浙江省家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近日检查杭州市场上的红木家具,也发现有标识标注不规范、销售人员乱宣传以及非红木冒充红木等诸多乱象,也存在被央视重点曝光的掺白皮现象。
此次检查开始于今年9月初,检查了杭州6个家具市场总计54家红木商铺,涉及广东、江苏、北京和浙江等地企业生产的红木家具。
记者 邬愉波
乱象一 标称全红木实则掺白皮
乱象四 辅料非红木标签不注明
本次调查发现,杭城部分商家也存在掺白皮现象。所谓白皮,就是边材,《红木》国家标准明确规定,8类红木均是指木材的心材(即原木的中心部分),对于全红木家具产品来说,应全部采用颜色较深的心材,白皮是不允许使用的,因为包裹心材外面的白皮不是红木,它是介于树皮和心材的中间部分,其功能是为树木输送营养成分,密度小极易被虫蛀,用于做家具不仅影响美观同时也影响家具使用寿命。但是,目前许多标称全红木的家具都带有白皮(主要是在隐蔽处),并通过染色等工艺处理,让它看起来与红木(心材)类似。
这次调查中,香港某品牌、东莞某品牌标称全红木的家具都使用了白皮,但是在标注中都未提及。相比红木原料的高身价而言,白皮很不值钱。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假定每年加工1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1万元计,如果掺入白皮,大约可以提高3%左右的出材率,那么每年仅材料这项该企业就可节省成本300万元。
乱象二 非红木冒充红木
现在红木家具身价高,一些商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把非红木当做红木来卖。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元春说,前段时间有个案例,是上虞的一位消费者花了8万元在当地买了一套标称红酸枝的家具,据说卖家拍了胸脯保证是红酸枝,结果鉴定出来是风车子属木材,也就是皮灰木,和红木根本就不搭边。
还有一些商家,将非红木类木材傍上红木名,如把“风车木”叫“黑紫檀”,把“维腊木”叫“绿檀”,把“铁木豆”叫“红檀”,把“古夷苏木”叫“巴西花梨”,把“非洲紫檀”叫“印度红花梨”,这些都是商家想出来的叫法,利用消费者缺乏木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给消费者造成“红木”错觉。
乱象三 销售人员宣传不规范
检查发现,很多红木家具销售人员为了推销产品,向顾客推销时暗自编撰红木知识。如萧山某品牌的销售人员在介绍红木时,声称非洲产的木材都不是红木,事实上卢氏黑黄檀、东非黑黄檀以及非洲崖豆木等红木都产自非洲。
此外,销售人员在对顾客介绍材质时,往往使用的是俗称,如“大红酸枝”一般是指交趾黄檀,但一些商家将其他树种的黄檀也称为“大红酸枝”,由于是俗称,一旦售后客户对材质提出异议,则很难以此名称为依据来解决纠纷。
根据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64-1999《红木家具产品标识规定》,红木家具销售标签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地(指产品的最终制作地、加工地或组装地)、生产厂厂名、主料(主要部件用木材树种名称和产地)、辅料(主要部件用木材树种名称和产地)、漆质(涂层漆料名称)、质量等级(注明合格品、一等品或优等品)、产品标准编号、配套件数(成套家具所包含的件数)、计价单位(“件”或“套”)、销售价格。
但检查发现,很多商家在实际操作中对标准规定的内容少标或不标。如香港某品牌红木家具,标签不仅缺少生产厂名、质量等级、漆质等信息,连最基本的材质都没有说明。有的商家销售标签上虽然标注了产品名称、主要材质、单位、产地和价格,但缺少质量等级、配套件数等基本信息。
此外,部分红木家具上使用了非红木木材作为辅料,比如用椴木做红木家具雕花部位,用水曲柳等做多宝阁的隔板、背板等,但并未在标签上标明辅料名称,更没有按照相关标准标注辅料的使用部位。
乱象五 差红木混充好红木
这体现在同类不同种木材的混用上,主要是商家用较差的材种混充较贵的材种。
事实上,即使是同类木材的红木,由于具体材种和产地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如红酸枝木类中的“绒毛黄檀”和“交趾黄檀”,前者主要产自南美洲(特别是巴西),后者主要产自东南亚中南半岛,由于生长环境和材种的不同,材色方面有所差异,像绒毛黄檀大多带黄色,而交趾黄檀材色方面比较厚重,为紫红褐或暗红褐。两者价格差异很大,今年前者的价格为7000元/立方米左右,而后者则高居50000元/立方米左右。
针对以上乱象,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元春说,消费者在选购红木家具时,应先关注标签和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基本原材料情况、质量符合情况、有害物质含量情况和使用保养情况等;可请经验丰富的人士做参谋;向经销商索要木材进口单据等相关证明材料来验证木材的身份;正式购买前可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鉴定或要求经销商出具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