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市的土地出让收入仅为33.097亿元,环比5月缩水近7成。在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影响下,京城土地市场陷入“冰冻期”。
新政的持续深入,不少城市的土地市场陷入低迷,供应量和成交量均大幅缩水。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分析,由于滞后效应,新政对土地供应和成交量将在未来继续显现。
业界担心,如果上述情况持续,多数城市将无法完成今年的供地计划。同时,新政还可能危及到大部分地区的财政增收目标。
前五月成交近600亿元
来自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显示,6月北京共成交23宗土地,其中仅有3宗住宅和含住宅项目用地,其余均为工业用地。该月北京的土地出让收入仅为33.097亿元,比5月缩水近7成。
相比之下,5月北京市虽然仅完成18宗土地的交易,但成交的地价款达97.627亿元。其中,住宅及含住宅项目用地成交8宗,成交额为83.7亿元。
官方信息显示,6月北京计划推出的土地并不少。其中,位于顺义区马坡镇的“马坡东侧(地块一)居住项目用地”原定于昨日(6月30日)进行招标出让,但因故延期。该地块的面积为12.59公顷,预期出让金超过10亿元。6月22日,位于通州的一宗住宅用地也遭遇延期出让。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北京市共成交土地94宗,总出让金达599.616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近2/3,平均每月的土地出让金接近120亿元。
自4月17日“国十条”出台以来,北京的土地市场已经比之前大幅降温。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4月17日后北京成交的34宗土地全部位于郊区县,且成交价格均不超过20亿元。
“‘地王’不再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区位偏远和供应量降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表示,近期土地市场有所降温,楼市新政起到初步作用。
新政影响还不仅限于一线城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谢莺表示,在中原地产监测的12个重点城市中,6月均没有推出优质地块。
地方财政恐难完成目标
事实上,新政后的5月,土地市场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低迷。根据中原地产的监测,上月12个被监测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672公顷,环比4月增长22%,较前12个月均值仅低12%。
赵松表示,土地市场比住宅市场反应滞后,新政的影响将在未来继续显现。业内人士分析,不少地区将难以完成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仅完成年度计划的20%。
赵松还认为,对于严重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来说,这种状况还可能危及其财政增收目标。
北京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不含土地出让金),比上年增长10.3%。而当年的土地出让金达928亿元,接近财政收入的一半。
接近国土部的人士表示,过于依赖土地财政,一些地方近些年开始出现“透支卖地”的现象,大大削弱了该地区的土地储备规模和后续供应能力。
上述人士还表示,除了新政带来的土地市场低迷外,今年各地还将承担大量的保障房供地任务,这也会影响地方财政增收目标。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