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彪曾经是包工头。如今,他和上百个农民工一起住在海口市的一栋烂尾楼里——儿子在烂尾楼里长大,孙子在烂尾楼里出生,算一下时间,这样的日子已有15年。
这栋楼是他和手下的180多个农民工盖的。楼还没建好,开发商跑了,包工头陈玉彪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只能和工人们一起住在自己建的烂尾楼里等消息。
从1995年大楼停工到现在,一等15年。陈玉彪和不少农民工从30多岁的青年步入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们住在同一栋烂尾楼里,陈玉彪算计着未来怎么才能拿到自己的垫资款,工人们算计着该到什么地方找活儿干。偶尔,他们会同时想起,自己和烂尾楼一样正在一天一天老去。
楼是怎样烂掉的
走进海口西海岸附近的通华小区,装修考究,环境优美,加上建在离海边不远的坡地上,相当气派。10栋楼里,格格不入的是迎着小区大门的2号楼,烂尾年久,显得破败不堪。
整栋楼没有装门窗,也没有任何粉刷装饰,外墙布满青苔,大量钢筋暴露在外,由于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楼房内外均已严重受损,楼梯和楼下堆积了大量杂物和垃圾。
陈玉彪没有想到,当年雄心勃勃的致富梦被深深囚进这栋烂尾楼里。贵州来的泥工老丁也没有想到,当年打工赚钱回家娶媳妇的理想被这栋烂尾楼击得粉碎。
1994年,39岁的包工头陈玉彪已经小有成就。19岁即开始“混”在建筑行业里的他,这一年看起来运气很好。他和上海宏志公司签订了协议,负责通华小区第二栋楼的施工,共9层、1万余平方米。
据陈玉彪了解,通华小区作为海口市安居工程,由通华房地产有限公司和海口市政府共同开发,通华公司出地皮,市政府出钱。安居工程相当于政府工程,而通华公司特别标注了“香港”两个字,看起来也很有实力。由此,陈玉彪相信,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他开始“招兵买马”。木工、管道、电工等10余个小组,每个都得招农民工干活儿。前两年海南房地产热潮时来到这里的老丁,此时很高兴在通华小区2号楼项目找到了一个能赚钱的活儿。
180多个农民工成了陈玉彪的人。如此多的工人,陈玉彪没有工夫去一个一个认识清楚,他只是觉得,不管你是老丁,还是老庞,或者小刘,只要把活儿干好就行了。
当年8月,通华小区2号楼正式开始施工。1994年的海南,正值房地产泡沫的高峰期,当时的建筑行业有行规,施工方负责垫资建楼,农民工在项目完成后找施工方领工资。
陈玉彪前前后后垫资近500万元投入2号楼的建设,建成后还将负担100多万元的工人工资。
1995年,已趋疯狂的海南房地产泡沫迅速破裂。通华公司的老板丁铭曜在通华小区还未经过验收的情况下,偷偷办理了房产证,并把总共8栋楼成功抵押给建设银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获得600余万元贷款后,丁铭曜携款消失。
5月,只差一小部分内外墙没有装修的通华小区2号楼不得不停工,成为一栋烂尾楼。
工人们将陈玉彪团团围住,他们怕包工头成为第二个消失的老板,自己辛苦了近一年,却一分钱也拿不到。
陈玉彪比他们更着急,垫资款是他所有的积蓄,不足的部分更是找亲戚朋友借来的。他向工人们保证,尽快找通华公司要到钱,工资没发之前,大家可以住在2号楼等消息。
就这样,来自河南、湖南、四川、广东、贵州、广西等地的农民工,如老丁、老庞、小刘等100多人,陆续住进了这栋烂尾楼。他们一边在外面打着零工,一边等陈玉彪兑现承诺。
通华小区其他几栋楼的包工头也比陈玉彪好不到哪里去,每栋楼里都住着上百名讨要工钱的农民工。
陈玉彪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在最初的时间里卖掉了房子、轿车、摩托车和所有的工程机械,换回了几十万元。还掉亲戚朋友的借款和支付一小部分工人工资后,他已身无分文,只好和家人一起搬进烂尾楼中住下。木工出身的陈玉彪,开始到外面打工挣钱。
烂尾楼里的“家”
陈玉彪前前后后用了烂尾楼里的3套房子。位于二楼的第一套是最初的容身之所。后来,大儿子结婚用了一套。前几年,他又在一楼开了个便利店。
老丁在烂尾楼里的“家”虽是个两室一厅,却没有任何一件像样的家具,所谓的“餐桌”是用简易的木板搭建而成,旁边一个破旧的木柜上,放着一个水壶和三四个瓷碗。房间没有窗户,裸露的墙面上拉着几根缠着胶带的电线。“厨房”里是用砖头码成的灶台,“卫生间”更为简陋,几乎就是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坑,接了一根管道,甚至连门都没有。
尽管简陋,总还是有人尽量想把这里布置得像一个“家”。一个农民工占据的房间里,客厅中间墙上,左边贴着倒“福”字,右边挂着大红的中国结,中间贴着毛主席像,下方的桌子上则摆着佛龛和香炉。
来自四川的木工老庞面无表情地说:“这哪算个家,顶多算个落脚的窝,不至于风餐露宿。不过这也和风餐露宿差不了多少,一到大雨台风天气,屋里躲雨都是问题。”
老庞说,住在这里的人一直都在做苦力,也只能做这些,像是泥瓦工、木工、铁工、涂料工等,干得非常杂,只要有工,什么都干。一般是早上五六点就起来,晚上八九点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