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童大焕
2009年3到7月份,在7万多亿元人民币流动性和房贷政策放宽的刺激下,内地楼市在众行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一枝独秀,房价和交易量都连超2007年的历史最高记录,既引起社会质疑,也引发国家各有关部门的高度紧张。
8月4日,国家统计局提醒政府必须警惕房价高涨。文章称高房价已成制约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一旦房价大幅下降,地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而之前,银监会已收紧二套房贷政策;国土资源部开始严肃土地政策;国家发改委要加强房地产价格和收费监管。8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称近日将把房地产业的税收作为监管重点。8月5日央行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
敏感的媒体迅速做出反应,认为这一系列动作是国家六部委对房地产市场放“从紧”信号。但随即,央行人士出面释疑动态微调,明确表示不干预商业贷款。而各家银行尽管纷纷明确表示将收紧二套房贷款,但实际上大部分银行仍为两套住房以上的购房者提供低至7折的贷款,并向中介支付约为千分之七的业务返点费。同时,总部位于深圳的某股份制银行依然在大肆推广其利率仅为3.78%的超优惠贷款。
从眼花缭乱的信息看,不论是政府、银行还是购房者,事实上都把楼市当成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而楼市一枝独秀,并非“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结果,而是因为其他行业大多已属于供大于求的过剩市场,惟独房地产行业仍属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和朝阳产业。
市场能够说明一切。老百姓追逐楼市,视其为保值增值的工具,根源就在于其卖方市场的长期定位和供不应求的现实局面;银行看重房贷,哪怕低息贷款也愿意贷,同样是逐利和规避风险的行为,至少房贷整体上还是最优质贷款,不会像其他很多产能过剩领域一样随时有可能成为烂账。政府更是左右为难,不鼓励和刺激楼市,经济复苏从哪里起步是个问题,而且在税收大幅度减少而经济危机下政府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应对社会危机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政府收入又过度依赖楼市;楼价过高,又将为今后的经济风险埋下隐患。
从此可以看出,内地楼市的的确确正在担当“救中国”的历史使命,同时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中国”,使政府税收和中国经济复苏的希望被迫绑架在楼市复苏上。而这正是百姓怨怼之处,也是政策颇难把握之处。
而一切矛盾的焦点,就在楼市的供不应求。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此。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内地房地产市场化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这不仅仅是增加土地供应量可以解决的,而是应该切实增加土地供应主体,真正让市场来平衡供求关系。
最近,物业税即将在深圳试点的消息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农房、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宅用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的希望。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民住房与宅基地直接进入城乡统一的房地产市场的最大障碍,就是因此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在土地出让金制度下,如果允许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房、宅基地自由入市,政府将收不到土地出让金这部分土地巨额增值收益。实行物业税以后,这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农民土地,入市后每年收税就行了。
解决楼价过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二手房交易和一手房交易更平等的交易权利。众所周知,二手房价往往低于同地段一手房价,但在银行贷款中,银行对二手房的评估价往往远低于实际交易价和同地段一手房价,导致二手房交易首付比率过高,间接推高了一手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