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 需要资金几万亿元
“过去骑自行车上下班、铺个凉席睡觉,剩点菜放在凉水盆里,能耗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同30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人们对能源的消耗是多方面的,这形成了巨大压力。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飙升,矿产等能源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涨。这对建筑节能再次敲响警钟。从整个社会的能耗来看,工业、交通和建筑是最主要的三大能耗领域。其中,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1/3强。
“建筑行业必须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任务。”中国建筑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卢求说,节能已不是节约几元钱水电费的问题,而是关涉国家安全、财富分配的大问题。
2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最困难
严格来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1986年就已经开始推行,当年出台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北方地区建筑的节能目标定为30%。
如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出台20多项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已经扩展到覆盖全国各个气候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领域。节能目标也提高为50%至65%。
据了解,在新建建筑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行能效标识,试图通过行业协会、研究院等中介机构为新建建筑作出能耗状况的认定,并发放能效标识。以此来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也帮助业主判断所购买的房屋是否节能。
“在建筑节能上,新建建筑相对容易,因为国家已经出台了强制性标准和管理办法,可以通过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严格把关来监督其实施。”徐宗威说,但既有建筑,也就是老建筑的节能改造非常困难。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在建筑物的能耗上,采暖、制冷占的比例最大,没有外保温,采用普通玻璃的大飘窗会造成冬天热量流失、夏天热量出不去,从而不得不加大暖气、空调的使用量。
有专家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仅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就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发电量。要减少能耗,则需要从建筑物的外墙保温、门窗改造、采暖制冷系统等环节入手加以改造。
按照徐宗威的说法,全国2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都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如果按照每平方米200元的改造费用来计算,就需要4万亿元。
这笔资金从哪里来?怎么调动业主进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节能改造资金怎么解决
“不管怎么说,节能技术的采用都会增加成本,如果得不到好处肯定无人愿意采用。”北京市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罗淑湘说。
据了解,供热改革是目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一项重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将北方采暖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任务分解到各地。
但在罗淑湘看来,供热改革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建筑改造后的供热能耗跟改造前没什么区别。过去的建筑冬天要达到一定温度需要多少煤,现在依然需要那么多,而实际上现在的新建建筑要达到同样温度已经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煤。
“这就意味着业主没有节省采暖费,让人得不到节能的好处。”罗淑湘说,实际上是建筑改造单位与供热单位之间没有衔接上。
罗淑湘说的只是供热改造的一种形式。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推动供热分户计量,就像电表、水表一样分户安装热计量表,用多少热交多少钱,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按照面积缴费。
这些改造都涉及资金问题,比如分户热计量的改造费用由谁承担?怎么协调热力公司的收益?除了供热改造,对既有建筑外墙、门窗等进行节能改造的费用从何而来?
今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财政部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对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给予奖励的财政政策,2007年专门安排补助资金9亿元,用于对安装热计量装置的补助。
但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多能吸引开发商、业主考虑建筑节能的措施。
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费用,仇保兴曾提出过能源服务公司的模式。也就是请一家能源公司为一个小区提供改造的费用、技术、装备。改造好了以后,在一定年限内,比如10年内,节能的效益,包括节省下来的供暖费用等,部分返还给这个能源公司。10年以后,这个能源公司就退出了,这样业主只花很少的钱或者不花钱就能够达到节能效果。
据了解,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费用问题,国家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式,主要是各地自行解决。地方财政、供热单位和业主将共同承担这笔资金。
以北京为例,“十一五”期间要完成403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今年6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节能改造的资金原则上由产权单位负担。但城镇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等5类改造项目可申请政府部门的资金,不足部分原则上由业主和原产权单位各负担50%。
按照徐宗威的设想,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建筑设立不同的经济杠杆,投入少量资金撬动大的需求。每个城市可以将每年需要节能改造的面积进行分解,编制若干改造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对施工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帮助其获得一定贷款,在节能改造后省出的费用中分给其一部分利润。
“对业主也是如此,比如改造前取暖费是30元/平方米,改造后只收取20元/平方米,这样就能够让业主获得实惠,从而主动要求节能改造。”徐宗威说。
徐宗威觉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只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够的。如果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业主、施工企业、开发商、投资商等相关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中获得好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各地这方面的动作还太少。“行政的思考多,市场化的思考少。”
需要严格控制城市的容积率
徐宗威认为,在建筑节能上,除了资金问题外,建筑密度、城市布局也是影响能耗的重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往往是一个大家庭走一个门,住在一个院子里;到了七八十年代,十几户人家走一个单元门,住的是五六层的公寓楼;现在则成了几百户家庭走一个大门,住在高层公寓楼里了。
“居住密度提高,建筑密度过高,对自然和生态的利用就会减少,地气接不上了,自然通气遮挡了,生态植被环境看不到了,必然增加建筑能耗的使用。”徐宗威说。
在很多人看来,居住密度的提高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无可奈何的结果。但徐宗威有不同看法。
“人多地少是相对概念,要看跟什么国家比,我们比美国、比俄罗斯一定是人多地少,但同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相比,它们的人地矛盾和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紧张。”徐宗威说,通过对这些国家居住形式的考察,发现其居住环境和建筑密度并没有我国这么高。
徐宗威说,我国实行的城市集约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针也必须坚持。但城市的集约发展应当有个上限,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区的容积率总体上突破了3的水平,有些城市的中心区的容积率已经超过5。这个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世界上城市住宅区0.5~2.5的容积率平均水平。住宅容积率过高,势必带来过高的建筑密度、过高的人流和车流。建筑密度过高,再加上城市形态单一,摊大饼式的发展,导致城市出现明显的热岛效应。进而增加了建筑物室内降温能耗,也增加了人们出行的交通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