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的“意大利官方机构来华打假”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热点。记者调查发现,涉及的伪意大利品牌对此反应不一,或“理直气壮”,或扮无辜,或忙着“毁灭证据”。同时,在意方先后向中国官方提交了30个涉嫌假冒意大利品牌后,“老外打假”似乎陷入了僵局。
部分企业开始避谈“意大利”
本报报道刊发后,部分涉事企业纷纷撇清自己与“意大利”的关系,称自己和意大利“没有关系”。
北京时代唯意皮具有限公司经销的“托斯卡尼”皮具,原来一直宣传自己的“意大利血统”。报道后,中国青年报记者打通了该公司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托斯卡尼”是国内的品牌,中国注册中国生产。工作人员解释称,他们从未宣传自己这个品牌是意大利品牌,“可能是我们有一个国外的名字,这方面对客户有一个误导,以为是意大利的品牌……我们是国内品牌,但是有国际品质。”
但这名工作人员强调说,皮包、箱包类的产品,国外的制作工艺比较好,起“洋名”更能迎合消费者心理。
杭州纳图家居有限公司经销的“普吉尼Pochini”是“伪意大利品牌”之一。报道后,该公司仍然坚称自己是意大利公司。记者进一步询问时,对方则说自己不是具体的负责人,不太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转而联系了另一位“负责人”,但该名工作人员对普吉尼的“意大利血统”避而不谈,而一直向记者介绍销售方面的情况。
还有企业开始删除和“意大利”有关的信息,如广州市荣威手袋制品有限公司旗下的“欧柏斯”箱包。记者发现,该公司网站已经撤销了“‘欧柏斯OBOSI’商标‘源自于意大利品牌’”,“欧柏斯产品由‘意大利欧柏斯(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监制”等所有跟“意大利”有关的信息。记者致电运营该品牌的广州市荣威手袋制品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否认了公司网站上曾经出现过的内容,并称“欧柏斯”是自有品牌,由自己的设计师设计,主要做中高档产品。
生产“圣·马可SanMarco钟表”的深圳市瑞朗精密计时有限公司,目前其官网上仍然介绍称其首席设计师为“意大利威尼斯钟表世家马利安奴先生……专门为圣·马可品牌设计其意大利式的时尚风格”。
然而,但记者致电该公司询问圣·马可是不是意大利的品牌时,工作人员称该公司从来没说过自己是意大利的品牌。
汽车用品品牌“歌诗达Cosda”此前在宣传中号称“源自于意大利国际品牌典范”,且为“意大利纯手工制作”,但目前在该公司网站上已经去掉了意大利国旗图案、Italy标识以及冒用的国家知识产权局标识。记者联系了该品牌运营者广州昌维汽车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工作人员否认了之前公司网站上有关“意大利”的宣传,“你可以去网站上看啊,没说我们是意大利的牌子。”记者称这个品牌的商标上使用了意大利国旗的图案,对方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说“我们是欧陆风格的产品”。
还有一些企业则干脆关闭了网页,如“意大利老人头国际发展集团公司”的网页,至今一直是“网站建设中”。
一些企业仍称自己是“意大利设计”
但也有不少企业仍然强调自己是“意大利设计”。
“尼诺·费雷NinoFerlettiItaly”是由北京德士风服装领带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该公司在宣传手册上称其于2001年从意大利引进了“尼诺·费雷(NinoFerletti)”品牌,且称“尼诺·费雷”品牌为“意大利著名男装品牌,已有150年历史。”而实际上所谓“尼诺·费雷”在意大利并不知名,且未在意大利进行商标注册。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向中国有关部门发出打假函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对“尼诺·费雷NinoFerlettiItaly”作出驳回商标注册申请的决定。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该公司对自己“意大利品质”的宣传。近日,记者来到尼诺·费雷位于北京世贸天阶的专柜,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意大利牌子的领带”。
当问及该品牌是否是在意大利注册时,对方称“这是我们从意大利引进的”。对方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品牌的领带都是“意大利设计”,至于具体是意大利设计师的设计还是中国设计师按照意大利风格进行的设计,销售人员则未予明确,只是再次重复称“是意大利的设计,做工也是国际品质”。
记者又联系了拥有所谓“意大利原产”的汽车香水品牌“哥菲拉Gafera”的运营商广州莫拉菲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对方先是声称这款汽车香水“是意大利的”,记者进一步询问“是意大利原产的吗?”对方回复“是意大利的原料,有意大利精油。”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产品的加工在中国进行。
上海帛美皮具有限公司经销的“SSIMO”,是否如宣传手册所称“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在回答记者这个问题时,该公司工作人员强调“商标在意大利注册了的”,记者又问,“为何商标在意大利注册的时间晚于在中国注册的时间?”该工作人员则表示“那就不太清楚了。”#p#副标题#e#
“假洋品牌”谁来管
日前,意大利来华打假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但目前还暂时未见明显进展。记者联系了几家地方工商部门,得到的答复都很模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式。
在意方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三批共30家涉假企业中,以在广东、北京两地注册的企业最为集中。广东省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称,对于意方在华打假的事情,“尚没有接到通知”。北京市工商局的相关部门则表示,在作出具体的调查之后才能依照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规作出处理。
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此次意大利来华打假事件,意大利方面如果没有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接洽,那么具体的调查工作则不由工商局负责。“他找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负责牵头查这事儿。”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取证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举报方能够提供证据则是最好的。那么,如果有证据证明某公司的确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工商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呢?该工作人员说,“比如你在路上违章了,首先查你有没有驾照,如果有驾照,又要看看具体违反了哪一条哪一章。其实工商是一个道理。”
记者又联系了国家工商总局询问其对“假洋品牌”有什么看法时,一位工作人员称“国家工商总局并不负责具体的案件,要由地方工商局出面处理。”
针对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递交的第一批侵权名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1年10月12日作出回复称,中国商标总局已驳回了“尼诺·费雷(意大利)”(NinoFerlettiItaly)、Bestibelli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至于一些涉案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为,回复称意方可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还有一些宣称其为意大利品牌或意大利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需由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依法调查后予以认定处理。
这让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知识产权部北京工作室负责人戴胜桥很为难:“这些品牌是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我们该向哪个工商部门举报呢?”戴胜桥认为,他们作为意大利的政府机构,很难去一家一家联系地方工商部门。
据了解,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由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领导。意大利经济发展部是意大利的官方机构,职能相当于中国商务部,但是其管理范围却比商务部更宽泛,其中包括了电信、能源等行业。在管理对象方面,还包括商标等。
“作为意大利的政府机构,我们当然要举报到中国国家层面的管理部门,如果必须到各个城市去打官司,我们这个部门只有6个人,怎么忙得过来?而且打假也不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北京庞标律师事务所庞理鹏律师告诉记者,对于“假洋品牌”的监管,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商家去国外注册商标回来卖本身并不违法,是商家自己的权利,政府不应该管。但是,如果商家误导消费者,注册了国外商标就用“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进口”等进行虚假宣传的话,工商部门就可以管了,并且是有义务管的。
“意大利来华打假”陷入僵局
戴胜桥告诉记者,他在2010年4月来到中国时发现,一些所谓的意大利品牌,既没有在意大利注册,也没有意大利设计师参与设计,更没有在意大利设厂。意大利经济发展部认为这些“伪意大利品牌”有损意大利形象,于是让戴胜桥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北京工作室着手调查。
从2011年7月1日开始,意方总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汇报了三批名单,每批10家。后两批投诉,意方至今未得到回复。而最近意方又陆续发现了三四十个“伪意大利品牌”,准备近期将再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投诉。
“可能因为不太了解中国国情,老外这么打假可能陷入僵局。”山东众成仁和(淄博)律师事务所于启光律师认为,“从法律上来说,投诉中国企业假冒意大利品牌,意大利政府方面作为主体并不合适。”他分析说,“如果是中国市场上有假冒意大利企业品牌的情况,意大利政府方面可以在得到意方企业授权的情况下,代为打假,但实际上不是这种情况,那么意大利方面以政府作为权利人进行投诉就不合适了。”
这也是戴胜桥感到为难的地方。在他看来,这些“伪意大利品牌”侵犯的主要是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但一般中国消费者很难了解到这些品牌是否为真的意大利品牌,他们只是向中国消费者们提供这方面的参考信息。
于启光认为,国家工商总局对于意大利方面反映的情况大可当做“线索”处理,让有管辖权的地方工商部门进行调查认定,然后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既然意大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伪意大利品牌”的线索,我们就应该对涉及的30家企业逐一调查,若情况属实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彻底把这种现象清理干净。
庞理鹏律师认为,这种现象归根到底侵犯的还是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消费者应该起诉这些厂家,从而打击这些假品牌。据了解,庞理鹏所在的律所正在向全国征集消费者维权的线索,希望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维权,走公益诉讼的模式。
尽管来中国打假并不太顺利,但戴胜桥表示:他们会将打假进行到底。“下一步,我们会选择打官司,我们将会按照各城市假洋牌积累的数量,集中到某一地的法院进行起诉。”戴胜桥称,“我们不想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