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家湾镇永嘉堡村的退耕还林地上被挖出了大坑。 本报记者 辛明摄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境内采访时发现,只因为耕地下层的沙子中可以选出价值不菲的铁砂,因此为了挖采铁砂,该县多个乡镇的大量耕地遭到严重毁坏,甚至退耕还林地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林地也未能幸免。
平远头村的噩梦:300亩良田尽毁
新平镇平远头村的刘老汉有四亩上水地,属于优质耕地。今年年初,他来到自家耕地上,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有挖掘机在挖地。老汉赶紧上前理论,对方说:“你这个地也挣不了几个钱,每亩赔你6600元算了。”
老汉无奈,只好接受,“别人的地都被挖了,所有的耕地都挖成了大坑,路早就没了,我如果不卖,想去自己的地里看看都很难,更别说耕种了。”
他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挖掘机就开进了平远头村,“至今,前前后后来过十几批采矿者”。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挖掘机进山或者进村的时候,都贴着对联,大部分都这么写着:上联“选祖国大好河山”,下联“成我等千秋伟业”。
矿主为何看中这些地呢?刘老汉指着一个大沙坑告诉记者:“我们的耕地上,黄土只有一米厚,下面全是沙子,沙子里面有毛砂(毛砂中含有大量的铁——记者注)。现在,经过干选机选出来的铁砂卖到230元一吨。如果送到附近的选矿场,经过冲洗做成铁精粉,一吨能卖到890元。”
一位曾参与选砂的矿主也告诉记者,找到含铁的沙层或者矿石,然后经过干选机干选,变成含铁率30%的铁砂(俗称毛砂),然后用卡车运往选矿场磨碎,经磁辊提取含铁率达到60%以上铁精粉,就成为可出售的商品铁粉。
他还说,由于担心赔钱,很多矿主的铲车就伸向了还未征到的土地上,“农民要是找来了,赔点钱就可以了,很多农民很想得到这笔钱。”
到今年春节前后,平远头村最好的300亩耕地已经全部被挖成了一个个大坑。
平远头村原有土地2240亩,其中一等土地300亩,每亩能产粮食上千斤,其他为二等地、三等地,每亩只能产300斤、100斤。
“现在我们只剩下最差的二等、三等地了,再也看不到丰收的场景了。”刘老汉说,“我统计过,大约有一半的人不愿意卖地,想卖地主要有四种人:没后代的、子弟在城里打工的、纯粹为了眼前利益的和懒得不想种地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来到现场看到,挖掘机挖出来的一个个大坑,有的深达二三十米,翻起的沙堆就在大坑的旁边。一场大雨,道路变得非常泥泞,现在村里人很少来这里——他们曾经拥有的良田。
“退耕还林地”和“风沙源治理区”均未能幸免
在逯家湾镇永嘉堡村,大量的退耕还林地上,挖砂的现象更为严重。据当地村民反映,由于这里土壤下的沙层含铁量更大,被称为“富矿”。
走在退耕还林地上,可以看见成片的土地已经被挖,大坑和沙堆随处可见。在尚未开挖的土地上,种着绿草和小树苗,不过这些地已经被矿主买下。“这片土地大概两公顷,其中一公顷已经被选完了。剩下的,估计也保不住。”一位知情村民告诉记者。
在丰厚的经济利益吸引下,当地村民也不愿意放过这样的挣钱机会。在一个废弃的矿坑里,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两位村民正在用电瓶驱动的小型选矿机采砂。据其中一位介绍,用如此小的采砂机,一天可以选出半吨毛砂,卖给村口的选矿场,按现在的价钱,可以挣到130元左右。
记者以买矿的名义向他咨询是否还能买到土地,这位村民说:“现在地可贵了,一亩卖到了12000元。”他指指不远处说,“你看,那四亩地刚刚被卖掉。”
在从天镇县县城通往张西河乡的公路边,立着“天镇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张西河项目区”的大牌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减轻风沙危害,紧急启动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区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的75个县(旗)。2000年以来,天镇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首都水资源项目重点县。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便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土地,也没有逃脱被挖掘的命运。
张西河乡魏家山的一个山头上,有一个采矿场,直接将废料从山头向下倾倒,碗口粗的树被压在矿石下,绿油油的山已经全部被掩埋。村民们心疼地说,这些大树长了几十年,如此被毁掉,看着实在心疼。“以前这里的风景非常美,山上绿树成荫,还有小溪顺流而下,现在全毁了。”一位村民惋惜地说。
“我们天镇县整个都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可这里已经毁得不成样子了。明年刮风时,也让你们北京人尝尝我们天镇县刮去的沙尘暴!”逯家湾镇朱家沟村的一名村民“恶狠狠”地说。
此话并非没有道理。在地图上,天镇县到北京的直线距离仅206公里。
政府打着荒地治理的幌子拍卖土地?
据多位知情人透露,这些矿主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当地政府开了“绿灯”。
2008年,天镇县成立了“农业经济开发中心”,对全县所有“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进行竞价拍卖,还推出“一费制”优惠政策。但是,“四荒治理”只是一个幌子,开采铁矿砂才是真正目的。
“谁会花钱去绿化荒山?”前述知情矿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时成立的“农业经济开发中心”只是一个临时机构,目的是避免农业、国土、环保、水务等各有关单位变相收费,也是为了创优“投资环境”,给外地投资者省去一些麻烦。据他介绍,该中心成立后,进行“四荒地”拍卖,拍卖竞价相当激烈。现在,县“农业经济开发中心”已经撤销,但违规使用土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采访中,记者拿到了一份2008年卅里铺乡乡政府与某矿主签订的《农村“四荒”资源综合治理开发权承包合同书》。
这份合同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乙方(即某矿主——记者注)通过承包方式取得甲方(即卅里铺乡农村资源综合治理管理站——记者注)的农村“四荒”资源开发经营权;治理开发面积为5亩;承包期为一年,从2008年7月17日起,至2009年7月17日止;土地治理开发权承包金为人民币5万元,土地管理费为1400元。
合同上面还盖着“天镇县农村合作经济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的章。据记者了解,这个仲裁委员会正是天镇县农业经济开发中心的下设机构。
“如果有,县委书记还想不想当了?”
为何当地私挖滥采现象如此严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天镇县耕地被毁一事采访了天镇县政府。
天镇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王耀含糊地表示:“当年好像有个农村‘四荒’治理的文件。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们现在正在打击,而且力度很大。前两个月,我们出了个文件就是关于打击私挖滥采毁坏耕地的。最近打得可厉害了。铲车扣了不少。”
不过,记者随后致电天镇县县长赵惠民,他却说:“不存在买卖耕地的事情。”
赵县长说:“我没见到买卖耕地的情况,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哪有这个胆子啊。如果有的话,县委书记不想当了?这是不可能的。有些遗弃的河沟、荒滩倒是有可能。”
赵县长还强调:“倒卖耕地是犯法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农民和矿主双方都有责任。我们调查的时候,农民也不对我们讲。至于是否存在私下买卖,不是很清楚。”
但是,随后赵县长又告诉记者:“现在正在调查,查一起处理一起,采矿现在已经全部停下来了。我们去调查了一下,主要是在与河北交界处,存在一些交叉管理的土地,管理难度很大。”
记者按照天镇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的上述各镇主要负责人的电话,试图联系采访,但是只有逯家湾镇党委书记郝世国接受了采访,其他人或者不接记者电话,或者听说是记者立刻挂断电话,甚至还有人否认自己是某镇党委书记的。
逯家湾镇党委书记郝世国告诉记者:“被挖的都是‘四荒地’。县里在进行四荒治理的时候,我们卖过一些。可是现在没有人挖了。”
“到底卖了多少土地?”记者追问。
郝书记迟疑了一会儿说:“大概卖过700多亩吧。都是2008年卖的。我们现在正在调查这个事情,调查工作有难度。很多老百姓都不承认卖地。不过,目前停工了,正在清理。”
(本报记者 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