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纳商标被判撤销
主要证据不足判定发回商评委重审
本报讯 (记者刘伊婷)拥有30亿市场份额的“解百纳”究竟是张裕公司的私有财产,还是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共同资源?经过6年纷争,解百纳商标案终于有了新进展。近日,北京市一中院认为主要证据不足,判决撤销工商总局商标评定委员会对张裕申请注册“解百纳”的裁定,判定发回商评委重审。
对于解百纳作为行业资源的公有性得到保留,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判决对广大葡萄酒企业、消费者甚至葡萄果农而言,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解百纳是法文“cabernet”的中文译名,作为国际公认的葡萄酒品种,“解百纳”商标争夺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面对张裕将“解百纳”注册为商标的申请,业内人士曾表现出一致的担忧:某一种葡萄酒的种类名称被单个企业注册商标,会让其他同行陷入违法经营的境地,将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竞争造成混乱。
据了解,解百纳之争的6年时间里,张裕一直向法庭和消费者反复宣称的“70年解百纳”这个重要事实,却在证据面前无法自圆其说。其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中,“解百纳”这一名称并未出现。而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瓶干红诞生于1984年,中国的干红葡萄酒历史不过20多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开始大规模酿制解百纳也只经历了短短10余载。所以,将“解百纳”在中国的历史从二三十年延伸至“70年解百纳”,不知道张裕公司的这种提法从何而来。
对于一中院的判决结果,业内专家认为,解百纳之争从张裕引发行业“不满”开始,最终升级到法律诉讼程序,虽然历经6年曲折反复,但在完备的法律环节中,不管是商标局做出的行政认定,还是一中院的法律裁决,均体现了执法部门公正客观的专业态度及执法能力。
业内普遍认为,每年15亿元的销售市场让张裕站到了行业对立面。有分析人士曾在媒体指出,假如其他品牌因为商标原因被迫停止生产解百纳,那么在市场需求量以正常比例增长的前提下,由张裕以虚高价位控制的解百纳市场每年将给消费者增加20亿元的消费成本。
不仅如此,张裕抢注成功,将造成中国葡萄酒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受到震荡。一位来自云南的葡萄种植大县负责人表示:“‘解百纳’抢注成功可能导致地方小型葡萄酒厂商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牵涉云南、新疆等地数万果农的切身利益,但现在已不必担忧了。”
早在2008年,一份来自新浪专题的网络调查结果就显示,多数参与者反对张裕独占“解百纳”。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消费者表示:如果解百纳为张裕独占,那么喜爱解百纳的他们将失去选择其他品牌的机会。另一方面,消费者担忧,如果张裕独占解百纳,缺少市场选择机制的制约,解百纳的质量将无从保证。
“从理论上讲,商品的通用名称属于公共资源,不能够被一家企业所独占。独占会排斥自由竞争和市场垄断,最后受害的会是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按照国际通例,没有人能独享商品的通用名称,以此作为自己的商标。”国内英美侵权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教授表示。《中国质量报》
刘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