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癌症患者来说,任何“康复病例”,对他们选择把生命托付给谁,都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保法医疗”所属的3家医院,“康复病例”竟比比皆是。然而,记者调查3起,3起全部有假。对此,于保法的解释很轻松:医院的文宣搞错了。
位于山东的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威海石岛肿瘤医院、济南保法肿瘤医院三位一体,共称“保法医疗”。其自称取得“癌症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并高挂“美国专利”、“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炫目招牌,得以“病源”爆满,资产快速膨胀。
本报调查,3家医院招徕患者的“康复病例”公然造假;所谓“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在美国专利库中查无实据;而创办人于保法的美国“大学副教授”身份,更是夸大其词。
7月28日,本报刊发《“治癌革命”光环背后的欺骗》和《原本一个电话就能让造假者现形》两篇报道,社会反响强烈。见报当天,网友热评如潮,并有多名患者及其亲属致电本报,踊跃提供受骗证据、证言以及相关线索,希望本报继续关注,深入报道。
医院宣传只是“搞错了”?
正当公众对“保法医疗”的造假行为震惊之时,于保法接受了洛杉矶《世界日报》采访。就读者质疑强烈的虚假康复病例问题,于的解释是:“有关几位‘康复患者’的资料,医院的文宣是搞错了,照片对不上号。”
众所周知,目前癌症仍是难以治愈的绝症。正因如此,稀缺的“康复病例”对癌症患者来说,具有绝对的号召力,可吸引患者不惜任何金钱代价,以追求奇迹在自己身上发生。而在“保法医疗”的多家医院,不管是宣传栏上还是印刷品中,生动煽情的“康复病例”则比比皆是。在医院向患者发放的一本《手册》扉页,刊登“缓释库疗法部分肿瘤患者康复纪实”共4例,不仅有姓名、年龄、住址等文字说明,而且配有“康复者”的彩色生活照,看上去真实可靠。然而,在这4例“康复患者”中,记者共登门调查3例,3例竟然全部有假!其中张永生、卢兴春两位老人没有接受过“缓释库”治疗,而刘月清老人竟从未得过癌症!
如此典型的虚假宣传、欺诈患者的行为,其解释竟然是简单的一句“搞错了”。在“保法医疗”所属的3家医院,分别都挂有“癌症研究所”的牌子,于保法也一直以“国际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肿瘤学者自居。如果连病例有无癌症、采用何种疗法都统统搞错,其学术研究价值何在?如果是有意“搞错”,那么用意究竟何在?
“Assistant Adjunct Professor”
就是副教授?
在“保法医疗”连篇累牍的宣传材料中,多次声称于保法在1993年(另有1994年、1995年说法——记者注)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破格聘为UCSD副教授。本报报道对此提出疑问。
8月2日,于保法在其举办的说明会上,出示了圣地亚哥医学院的一份函件复印件,上面明确写明:“Assistant Adjunct Professor,Without salary”。于保法告诉《济南时报》的记者,这是“副教授,无薪水”的意思。于还说:“在美国无薪水的教授很常见,一般不做到终身教授是可以没有薪水的。”事实上,“Assistant Adjunct Professor”只是“助理教授”的助理,与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有着天壤之别。
在接受《世界日报》采访时,于保法坚称:“没有说过自己是博士学位,Dr.Yu的意思是指‘于医师’,并非‘于博士’。”但在国务院侨办评出的首届华侨华人“杰出创业奖”的公示名单上,于保法的“学位”一栏中,赫然填着“博士”。而登载这份荣誉名单的报纸,则被郑重地张贴在医院的大厅里。那么,“于医师”变身“于博士”,究竟又是谁“搞错了”?是国务院侨办误解了“于医师”,还是“于博士”欺骗了国务院侨办?
“美国专利”改头换面
“冷煎中药”涉嫌假药
在8月2日举行的说明会上,于保法向媒体出示了一份时间为2004年的美国专利证书,以此证明“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已经取得美国专利。然而,按照这份证书的编号,记者在相关文书上却没有查出有关“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任何信息,同一编号的专利名称是“组合治疗肿瘤方法”。
按照“保法医疗”的宣传,“高科技缓释库技术”早在1997年就已申请美国专利,2000年就被山东省科技厅鉴定为“世界领先水平”。那么,此“美国专利”与彼“美国专利”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又该如何证明?即使“组合治疗肿瘤方法”摇身一变成了“肿瘤治疗革命性突破”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那么浓妆艳抹的改名换姓背后,究竟又隐藏着什么玄机?
记者在保法肿瘤医院和东平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暗访期间,购买了该院用于临床的“冷煎中药”3号。国家药监局有关人士看到这些药品后,当即指出“这些药有问题,按照相关法规可以视为假药。”他解释说:“仅从包装上就能看出问题,如果说是医疗机构制剂,至少应该标明批准文号,但目前看不到,且医疗机构制剂也不允许对外出售。”
“口碑”花钱能买?“病源”出钱能拉?
一边是虚假病例作榜样,一边是医院花钱买口碑,拉“病源”。采访中多名读者向记者反映,“保法医疗”旗下的医院长期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兼职医生”和“全职宣传员”,应聘者学历、年龄、地域不限,工作内容只是宣传于保法发明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神奇治疗效果,并负责向医院联系、介绍“病源”。根据招聘广告,每介绍来一位肿瘤病人住院5天以上,医院付酬300元到1000元不等,此外还有组织旅游等各种奖励。
一位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评论说,这说白了不就是招“医托”嘛。有医务工作者认为,这种花钱雇人宣传、花钱雇人拉“病源”的做法,无疑等于花钱买口碑、花钱买病号。由于所招聘人员无任何条件限制,在奖金的驱动之下,非常容易对癌症病人造成误导。而对癌症患者来说,对医院和疗法的选择,无疑事关人命,而一旦这些只需电话注册就可开展工作的松散人员不小心有意或者无意“搞错”,癌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则很可能被耽误。
尽管许多事实经不起最简单的推敲,但盛名之下,于保法创办的3家肿瘤医院在短短几年间,如滚雪球般集聚起巨额财富,据报道资产已经超过亿元。对此,被称为“学术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告诉记者:“医学上的学术造假欺骗患者,轻则骗取金钱,重则让患者耽误治疗、危害身体健康,社会危害性更大。但是它们往往又受到地方势力的保护,所以打击起来更为困难。” (张向永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