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医院利用密码处方售药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由早先的无人能识别的“天书”,发展为无人能识别的“语言”:西医大夫开处方时,尽量采用拉丁文撰写;中医大夫写处方时,也会带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代码数字组合。而这些代码数字组合根据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解读,并没有固定性。密码处方就像病毒一样在全国各地不同医院有着不同的变种,究竟如何解读,有何猫腻只有医院自己知道。
记者来到消费者所反映的河北省霸州骨科医院耳鼻喉科,以咽部不适为名看病,一位医生给记者简单地看了看喉部后说:“发炎了,给你开点药吃吃就好,注意少吃辛辣食物。”随即,他给记者开出处方,记者发现上面果然写着奇怪的代码。记者随即询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怪的代码和数字组合呢?开的到底是什么药啊?”
该名医生回答说:“这是为了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药房的药品从品质和价格上都是参差不齐的,而医院通过质检控制能够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再者是为了医生记忆方便,用代码数字等方式可以免去很多处方烦琐的书写。”
记者问该医生开的13号处方是什么药,该医生支支吾吾地说要去药剂科询问。记者又来到药剂科询问,药剂科又说处方的问题去问医生,并让记者赶快先去交钱,这样就可以拿药了。“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了!”身边的一位患者叹息着对记者说:“这是医院防止患者拿着处方到外面的药房购药,而减少医院的利润。这种给处方设置密码的招真是狠啊,不得不在医院乖乖抓药!”
诱因: 医药分离惹的祸?
随后,记者又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院务办公处,该院务负责人表示在他们医院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现在大多医院都实行了病历处方电子化的模式,处方都是透明的,患者可以凭医生的处方自行选择在药房或者医院购买,医院对此没有规定。当然了,医院也有自己自主研制的药品,这只有在医院才可以买到。”
而针对记者所说的现象,该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一些中小医院在病历处方电子化的管理上不完善,不统一,缺乏体制和管理的约束造成的。同时有些地区实行“药方托管”之后,大大小小的平价便民药房同医院争夺药品市场,一些中小医院竞争不过不得已出此下策。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北京苏州街和回龙观的两家大药房,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
“为什么不在医院拿药还要多此一举跑到药店来买药呢?”
“当然是药店便宜呗!”
“药店方便,还实惠,有些小毛病没必要去医院费那事!药店也有医生咨询的。”
显然雨后春笋般的各大药店的隆重开张,有些是平价店,医保定点刷卡社区店,不管怎样都让广大的患者实惠了不少,在医院挂号看病,拿着处方就能来药店买到相较于医院价位低很多的同样药品,已经成为广大患者的首选。
但“医药分离”真的是给广大患者带来福利了吗?
当然没有。日前密码处方的出现,就是某些医院借着处方权的名义,和药店争夺患者口袋的钱所想出的“肥水不外流”的狠招。
在提倡医患透明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医院和医生去开密码处方呢?显然是背后巨大利益的驱使。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大幅度减少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使医院走上了商业化经营之路。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允许通过这种渠道对卫生机构进行补偿。在密码处方的背后,涉及的是药品进销差价问题。有统计显示,一般医院总收入中,财政拨款等仅占5%,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7%。而医院获得这两项收入,离不开医师的积极参与。对于患者的用药,医师完全可以不开列入发改委降价目录的药品,而开出价格高得多的替代性药品。这就是发改委多次强制性降低药品价格,但患者似乎并没有从医院享受到真正的实惠的原因所在。
难道密码处方的出现是医务人员的错?
自古以来,医生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医生们每天都有面临人命关天的大事,稍有差错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远比其他职业大。
凭心而论,绝大多数医院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就其本质来说不存在医德医风问题。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医院也是在力所能及地为患者着想,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也在尽心尽责为患者解除病痛。更多的时候,人们过分地放大了其黑暗的一面。
中国的医疗改革经过“药品招标”、“药房托管”模式之后,密码处方这一社会现象的卷土重来的黑锅,显然不能完全背在医生的身上,他们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
一位知情的医生向记者表示,在目前的医院体制下,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医生的合法收入和医生早年教育的投入、自身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工作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还有自己的社会身份等,显然是偏低的。面对这种状况,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缺乏足够职业伦理约束的医师,自然会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相关社会专家指出,有些医院推行的这种密码处方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连自己用什么药都不清楚,又何谈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旦用药错误,这些“密码”的设置还影响了医疗纠纷的调查取证。而社会上的零售药房很难破译那些奇怪的编码,患者失去选择权,被迫从医院购买高价药,构成了事实上的强制性消费,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况且医院药品的价格从来就是医院定的,从来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多患者都抱着无奈的态度不得不去接受这一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的原因所在,去了医院就是挨定“刀子”了。
质疑:密码处方何时绝迹?
据了解,卫生部新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该《办法》中,其中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因为密码处方、“天书处方”的流行,让患者吃尽了苦头,那么卫生部出台的《处方管理办法》,是否能让患者苦尽甘来?如果医生能够照此实施,许多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医生如果将处方开得明明白白,患者是满意了,但是医院也许却要为此遭受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密码处方的问题,首先是抓好处方的管理,普及病历和处方的电子化的管理,并做到电子化和纸介的统一。
同时,还应加强医生的计算机水平,制止这种密码处方的问题出现;第二,加强各个医院的舆论监督,加大惩治力度,对于医院出现的密码处方问题严惩不贷。医疗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一定程度上的医药分离,让医院的诊治服务和药店的药品市场流通各归其位。杜绝医院把服务与药品经营捆在一起,就得大幅度提高医院的服务费用,使其靠服务就足以维持生存。大幅度提高医生的诊治费用,让医生真正靠医技吃饭,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来决定他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生真正为其服务对象着想,一心一意去治病,而不是想其他办法增加收入。没有医院对药品经营的垄断,药品流通领域才能实现自由竞争,药价才能降下来,才能治标治本地杜绝密码处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