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人物:市人大代表、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周群
中小学图书馆,本应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市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参差不齐,条件好的,是单独一栋楼;条件差的,不过是一间教室。图书馆的收藏质量,同样高低不一,既有经典书籍,也有滥竽充数的廉价出版物。
记者了解到,部分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除了校方对图书馆的重视不够外,资金严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图书馆受到经费不足的掣肘,在迎检时不得已低价购进图书扩充“库容”,因此图书质量难以把关。此外,本市中小学图书馆很少有专业馆员,人大代表建议,中小学图书馆馆员也急需“补课”。
问题一:学校无经费更新图书
在东南三环方庄附近的一所小学门口,记者分别问几位小学生多长时间去学校图书室借一次书。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的图书室不大,里面的图书不新,他们几乎从来不去借书,有的甚至表示从没有去借过。陈旧的图书不仅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也直接导致家长对学校图书馆的忽视。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才上二年级,平常不怎么看课外书,也没时间看,所以她从没关注过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
教委下属的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每年向区县装备中心拨款,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和图书馆建设,同时也开展对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使用情况的调研。中心管理科张涛告诉记者,2008年设备中心曾经对北京中学图书馆现状进行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与现状,目前应该没有太大改变,好的图书馆会越发展越好,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自身几乎没有更新图书的经费,这些学校不算少,能占到两三成。《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细则》明确要求学校必须有图书馆或图书室,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图书馆名存实亡,学生看不了书。
问题二:购书质量得不到保证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文献信息研究会每年会组织图书馆老师开展学术科研、征文、参观示范校等活动。协会陈淑菁老师告诉记者,每年与中小学老师交流时,她了解到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采购图书的环节。学校大批量采购图书是由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和各区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另外,各个学校根据经费条件自己购买一部分。每个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要按照学生人数达标。”陈老师说,“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学校经费有限,为临时迎接检查,会大批量购进便宜的图书,甚至一折的书,如此一来,图书的内容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此外记者了解到,购书时,招标采购的书与学校自身采购员购买的书在内容上,存在与老师学生的“口味”脱钩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在购书这一环节,名校和资金并不宽裕的学校形成了天壤之别。以十一学校为例,除了教委正常拨款,学校通过项目每年能争取40万元至60万元用于购买新书,而购买什么书,除了学科老师有决定权外,学生自己也可为图书馆购书,找学校报销。“不在乎重复购书、质量不好等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养成逛书店、而非逛商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