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消费者面对“召回”日趋理性

2012-11-20 08:29:27    权威发布        点击:

    汽车召回与产品质量问题不能简单画等号

    消费者面对“召回”日趋理性

    □ 本报记者 朱祝何

    “大约在1993年至1998年,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圆轿车梦’成为一些消费者的追求;从2000年开始,国内汽车企业提倡品牌专卖,消费者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但基本上还没有汽车召回的意识;2004年开始,消费者逐渐有了汽车召回的意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表示,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开始了解并利用召回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于汽车召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牌的汽车又召回了,看来质量真是不行。”国内消费者往往给召回汽车的企业扣上“质量差”的帽子。北京的消费者王洪亮近日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表示,“车企采取召回行动,说明产品质量肯定存在问题。”那么,汽车召回能否与产品质量问题画等号?消费者对于召回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呢?

    “召回不见得是质量问题。”苏晖说,召回是在生产、制造或设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隐患或缺陷,刚开始发现不了,结果到消费者手里后发现了,赶紧召回处理,更多涉及到安全问题。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我国召回制度已实施多年,但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些消费者认为,谁召回就是产品质量有问题,就是把劣质产品卖给消费者。因此导致不少车企闻召回色变,对召回存在抵触情绪,避之唯恐不及。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消费者对召回存在误区,认为召回就代表着汽车质量不可靠。这是以往本土汽车厂商召回不积极,甚至抵触的原因之一。这一特点从相关数据中也可看出:据统计,近3年来,国内本土品牌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召回数量仅为7例,在所有召回案例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召回案例为71起,而自主品牌乘用车企的案例仅为两起。

    关于消费者召回观念存在误区的原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分析指出,多年来,受供求关系影响,汽车市场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厂商在产品技术上握有较大的信息优势,消费者维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另外,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和车企服务无法达成一致,以及消费者对于汽车召回流程不了解,都容易导致认识误区的产生。

    虽然本土品牌汽车召回事件较少,但国内消费者对于召回并不陌生。自2004年我国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几乎所有合资品牌、豪华品牌都在中国市场进行过召回,既包括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一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大多数合资品牌,也有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等几乎全部豪华品牌的身影。据悉,产品召回在欧美等国家非常普遍。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厂家经常会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潜在隐患而实施召回,这已成为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重要环节。

    沈荣表示,汽车召回,是新产品、新科技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随着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应用,汽车在制造、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缺陷或安全隐患,这就涉及到召回问题。消费者需要正确、理性看待车企的召回行为。另外,车企也需要把召回作为展示企业负责任品牌的一次机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随着汽车所配备的新技术越来越多,产品结构更加复杂。随之,故障与制造缺陷频率增大。业界认为,对汽车新技术应该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其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产生的隐患。例如,当初一汽大众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时候,由于在国产车中是独一家,也一直有人说这个技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德系、法系、美系品牌都开始使用涡轮增压技术,因为在各国严厉的节能环保新标准要求下,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近两年,随着消费者对于缺陷汽车产品的认识越来越深,人们关于汽车召回的观念越来越理性。街头采访中,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主动召回并及时消除缺陷、隐患,是车企负责任的表现。一直关注汽车召回条例出台的北京消费者李锋认为,对于车企主动召回缺陷产品的行为,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企业主动、及时解决问题,消费者应给予鼓掌。

    业界预计,在召回条例实施初期,国产车将面临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产品质量、企业品牌可能会受到质疑,短期内还可能遭遇销售量下降的情况。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包括消费者观念等整个汽车产业链环境的改善,只要企业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一时的召回必定会带来长久的收益。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现在消费者对于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但消费者对于召回,仍然不是很了解。汽车召回,关键看的是车企及政府的态度,要主动解决隐患。企业应借助召回契机,给消费者展示“负责任、敢担当”的态度与形象,把所谓的“坏事”变成好事。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