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汽车史上“阳谋”多 中国是否该出手?

2011-03-15 17:24:06    权威发布        点击:

 

  2月初,美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拉胡德正式宣布,经过长达10个月的调查,发现丰田汽车的电子系统没有问题。主导这场漂亮狙击战的是美国政府,说阴谋未尝不可,但“阳谋”更为恰当,即使时光倒流重新来一次,丰田同样躲不过这场劫难。

  实际上,汽车历史上,由政府出面而引发的“阳谋”比比皆是,丰田远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韩国政府发起“国产车运动”

  时间:1972年前后

  受害者:通用、福特等

  主导者:韩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开始合资并引进技术,与中国类似,只是时间提前了约十年。当时现代引进三菱发动机、底盘和传动技术,起亚与日产展开技术合作,大宇则与美国通用合资。实际上,跨国公司一开始在韩国投放的也是几近淘汰的车型,但在本国几大汽车集团能消化并吸收技术之时,韩国政府对进口车征收高额关税,直至本土车企形成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在随后几年,韩国政府还发动轰轰烈烈的“国产车”运动,号召全民购买国产车。当现代、起亚在国内站稳脚跟后,韩国政府还出面,为它们打开欧洲、北美等市场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如今,在韩国首尔,你可以看到宝马、奔驰、奥迪的经销店,但是在马路上能看到的非韩国产车型,绝对是寥若晨星。而在美国马路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挂着现代厂徽的车辆在疾驰。

  一年前,美国国会迫使丰田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一年中汽车界发生了什么变化?通用破产重生,福特交出了漂亮的报表,克莱斯勒喜报频传,唯有丰田,成为北美市场最大的失意者;全球范围内,丰田全年销量也仅领先通用3万辆,几乎失去了刚刚得到不久的全球老大的头衔。

  “加速门” 奥迪也踩过

  时间:1985年

  受害者:奥迪

  主导者:美国

  1985年,美国高速路交通管理局接到车主投诉,称奥迪5000车型(奥迪当时在美国的主打产品)在行驶当中会自动加速并导致失控,造成6起死亡事故和700余起车祸。

  尽管奥迪一再否认,但在美国政府压力之下,仍不得不实施大规模召回,先后召回超过25万辆。

  召回给大众集团美国业务以沉重打击,1985年,奥迪在美国销量达到7.4万辆,1991年下降至1.2万辆,直至2000年,奥迪才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

  与丰田突然加速事件如出一辙,随后的调查显示,奥迪5000的确不存在问题,只是美国车主减速时误踩了油门。

  欧盟护航 大众欧洲重新崛起

  时间:二战后至今

  受益者:大众

  主导者:欧盟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众重新复工并全面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赫赫战绩,达到挑战通用、丰田的高度。大众能如此成功,与德国政府的支持,欧盟的默许不无关系。

  二战后至今,大众先后吞并奥迪、斯柯达、西亚特、布加迪等多个品牌,2009年,更是将保时捷一口吞下,完成称霸欧洲的伟业。为什么会是大众,不是丰田,更不是通用?原因很简单,欧洲国与国之间交往甚密,好东西往往内部消化,实在不行,才会卖给同为英语语系的美国。不仅如此,众多非欧洲的汽车品牌在欧洲过得并不好,通用多次表示,欧洲是唯一还在亏损的业务板块。

  通用尚且如此,中国本土汽车更不用说,尝试进入时,便遭遇了一系列打击,陆风遭遇的“碰撞门”便是典型例子。

  俄罗斯 中国车企折戟沉沙

  时间:2008年

  受害者:奇瑞、吉利、长城等 主导者:俄罗斯

  以奇瑞、吉利、长城为首的本土车企,在崛起之后,不约而同将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俄罗斯由于幅员辽阔,经济复苏强劲等原因,成为首选。

  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达到最巅峰,接近5.7万辆。但从2008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全面采取紧缩政策,不仅限制在当地组装、建厂,而且将新车上市前的测试由一开始的15项增至42项。

  受到这些影响,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滑落至“谷底”,只有区区数百辆,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2010年,俄罗斯还多次提高进口汽车关税,迫使中国汽车基本放弃该市场。

  记者观察:

  中国汽车何时“阳谋”?

  如何看待“阳谋”?对于受害者而言,“阳谋”是坏事;但对于受益者而言,“阳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诚然,丰田事件后,全球一片哗然,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因此得到很好的喘息时间,重新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在美国看来,有此收获,足矣!

  实际上,我们倒应该反思,中国汽车为何没有“阳谋”?不但没有“阳谋”,而且还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发展大开绿灯。实话实说,如果是十年前,确实不适宜排兵布阵,因为中国本土汽车还不够强大,研发和技术还不成体系;但在高速发展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本土汽车已然度过危险期,并茁壮成长,是不是该“护航”一番,否则本土汽车只能在低端市场里继续挣扎。

  未来汽车看中国,这已是地球人的共识;但假如,中国仅仅只是提供一个战场,而任由他人驰骋,再怎么解释都说不通。不一定要狙击或驱赶某个品牌,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各种门槛等方式来“阳谋”一番,不但能促使跨国车企拿出十足的诚意在中国发展,也能给本土车企留下充裕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周伟力)

相关新闻:

图文资讯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