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丰田召回事件有关专家指出
把好质量关才是硬道理
□ 本报实习记者 吴珊珊
丰田召回事件本身已从沸沸扬扬转为冷静理性,而关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引起广泛热议。最近在主题为“召回产品 找回信赖”的座谈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协会等汽车业内专家纷纷就丰田召回事件的借鉴意义各抒己见。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座谈会上谈到,虽然汽车需求非常旺盛,市场增长非常快,但是汽车的质量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丰田当了一阵全球老大,代价惨痛。我们在其中又得到什么启示呢?谁想当老大都没关系,首先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各个企业在不断扩张产能的同时,千万不要把安全、质量跟数量的次序弄颠倒了,否则就会走丰田的老路。
同时,罗磊提出,在现有条件下,应尽快建立快速高效的质量反馈渠道。不光反馈销售数量,更重要的是反馈车辆零部件、售后服务等全方面质量信息。
期待各方面作为
“‘十二五’规划已经出来了,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政府社会各界应该借丰田召回事件在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包括环保、能源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安全质量,不仅仅要推广兼并组合,还应该在安全质量方面有所作为。”原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苏晖总经理言辞恳切。
苏晖指出,丰田有实力承担重大召回事件造成的损失,但中国目前所有企业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国内企业对召回风险预料需要高度警惕,应该考虑今年在完成1500万辆目标基础上怎么样把安全、质量做的更好,让中国消费者买车满意、用车放心、行车无忧,这是行业的根本。我们应该接受教训,不能一味的追求低成本、低价格。
用有效监督把关质量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说:“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丰田对待中国消费者能和对待美国消费者一样,不能实行双重标准,应该用一个标准对待客户。’这也是我的想法。”
武高汉认为,经营者双重标准主要体现在质量、价格、赔偿、说明与解释,丰田在美中两国针对召回不同的处理方式便是典型。跟召回相关联,我们现在急需建立召回制度的保证措施。《中国质量报》
吴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