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泓霈
虽然还没有迎来春季的用工大战,但“用工荒”、“招工难”却提前到来了。这些年,随着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西进”,转入内陆省份,很多打工者不用南下漂流,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打工机会、拿到较高的工资,谁还愿意到沿海打工挣钱呢?因此,面对“招工难”的提前,企业努力招工、提升人文效应是应该的,更应该抓紧时间,完成转型升级。
如果说,“招工难”在前几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话,这两年,随着智能型、科技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成为一种经济大势,谁如果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时代”不愿警醒,就要受到无情批评了。
是的,转型注定是一种巨大的阵痛蜕变,就像蛹化成蝶,很疼痛,无论是谁,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但是,市场是无情的,在整个打工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依旧用这种侥幸和得过且过武装自己,用工短缺也许可以暂时化解,而在汹涌而来的下一轮竞争中,谁能保证用工荒不会继续泛化、扩大呢?正如专家所言:“国家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层面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我们一直说产业结构要升级,企业的换代速度要加快,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里面,尤其制造业里面,这一块低端产业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如果这个产业结构不改变,劳动力争夺战还会继续打下去。
“招工难”提前的无情事实再次告诫我们,面对残酷的市场化转型,任何躲避、逃脱和侥幸,都是靠不住、不理智的,也是一种思维愚昧。
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必须进行升级转型。正视、承受和接纳转型疼痛,就算是转型会让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这却是升级换代的唯一绿色通道。明智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将转型列入时间表,通过循序渐进的经营计划的调整、经营观念的新陈代谢、循序渐进的能量积蓄,逐渐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而让智能型产业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谁在这方面做得积极主动、无怨无悔,谁就能早日摆脱“用工荒”的困扰,成为赢家。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