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中油管道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取胜之道

2012-09-05 08:25:04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内生动力谋创新

——中油管道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取胜之道

    □ 陈 彬 徐杰惠 田德利

    石油,被誉为“工业生产的血液”。而石油真正发挥血液功能的前提,无疑是让它流动起来,以供应于各个重要“器官”与“环节”。因而,石油的储运输送意义重大。

    在中国石油产供链条上,活跃着一支勇于创新的团队,他们是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核心供货商,国家近年重点管道工程50%以上的热煨弯管、大型管道45%以上的站场设备,均出自他们之手。这半壁江山的占领者就是中油管道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油管道机械)。

    中油管道机械靠什么取胜?该公司总经理穆铎认为:“质量管理与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只有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创新,才能带领企业迈上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油管道机械的前身是中油气管道机械制造厂,成立于1974年,最初为配套华北输油管线而设。那时候的任务是机械修理,保障管线安全。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石油开采能力实现大幅提升,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随之勃兴,“从当年的陕京输气管道到涩宁兰输气管道,以及新世纪开始大规模建设的西气东输,每一项工程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空间。”穆铎说。

    4年诞生9项国家专利

    大型弯管机在轰鸣,粗大的管道被紧紧钳住,水花一接触灼热的管壁即腾起团团水汽,一件热煨弯管正在被加工,旁边的控制仪显示了产品的规格:“X80钢级”“直径1620毫米”“壁厚22毫米”……这个名为大口径热煨弯管的产品将被用在西气东输的建设工程中。

    当初,西气东输工程要求采用上述大口径热煨弯管,中国石油集团管道局果断决策立项大口径热煨弯管及装备国产化研究,中油管道机械承担了主要课题研究,并吸收具有材料、机械、管道施工等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参加科研。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凭借多年长输管道机械制造加工的实力,借助原有设备和多年的生产经验,项目组历时两年多,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直径达到1620毫米的感应加热热煨弯管机组,填补了国内大型弯管技术空白。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条弯管生产线,多种型号的热煨弯管都可以制造。近年来,他们的热煨弯管在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涩宁兰复线工程、中亚管道工程项目、陕京二、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等大型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成为中国大口径热煨弯管生产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带来了公司的高位发展。短短4年时间,他们依托管道建设重点工程,大力开发新产品,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拥有9项国家专利和15项专有技术。公司设计制造出中国最大的14500千瓦热载体加热炉,中国首台用于海洋石油平台的4700千瓦热载体加热炉,用于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不锈钢弯头。X60热煨弯管成功应用于国内第一条管线钢管线——陕京输气管线,实现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用大口径热煨弯管的国产化。自主研发的高压、大口径快开盲板及绝缘接头成功应用于陕京二线、中俄管道、东北管网改造等管道工程中。

    科研新体系释放研发生产力

    去年6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赋予了该公司一项莫大的荣誉:由后者自主研发并制造的8种产品获得“中国石油装备” 品牌使用权。也就是说,今后这8种产品在使用原有产品注册商标的基础上,还将统一使用“中国石油装备”品牌。

    据介绍,2006年,该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任主任的公司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对公司科技工作行使决策权;成立科技部协调公司科研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6个专业研究所,专注于公司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研究,整体优势明显。同时,注重与研究院和设计公司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合作,优势互补,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机械设计研究总院、石油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公司出台激励政策,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评聘为公司技术专家、技术(学术)带头人或优秀人才,给予月津贴,其中技术专家每月津贴3000元。设立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一等奖奖金6万元。每年还从总经理奖励基金中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在生产实践中的革新改造。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公司有计划安排重点课题的同时,鼓励技术人员自荐课题,对那些确实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课题,经费上不封顶。《中国质量报》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