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

2012-08-21 15:06:54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 张玉美

    近几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成为社会舆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民众对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质疑纷纷。如今,安全与否已成消费者选择商品最重要的标准。本文就产品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就企业和监管部门如何防范产品质量安全拙笔建言,旨在抛砖引玉。

    一、 影响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管理因素:表现在法规不配套、监管部门不协调及质量监控力度不够等等。如我国对农业化学品的监管部门不同,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而经营和使用农兽药者是普通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存在的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根治;个别工业园区处于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一些多次被发现并被责令整改的问题仍未得到落实,这些都暴露了部分地区监督执法工作还比较薄弱。

    人员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技术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部分从业人员技术能力仍有欠缺;有的出口企业质量意识差,降低质量要求,靠低价吸引客户;有的企业违规使用非备案基地生产的原料,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有的企业甚至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导致发生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声誉。

    技术因素:新产品不断出现,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分散种植养殖为主,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疫情疫病时有发生,确保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实现食品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的难度很大。

    环境因素:质量安全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制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等。

    二、防范措施

    要有效防范质量风险,说到底必须“抓住企业”。只有提高企业风险分析的认知水平、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才能从源头防控各类质量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一)企业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建立以一把手负责,生产、技术、质量等相关人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小组,对产品试验情况进行分析,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期预警;监控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工艺规程要求;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产生的质量风险;对产品安全性问题,从技术层面加以深化,同时做好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收集市场不良反应、质量投诉信息;严格控制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采购,对物料验收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

    2.企业人员之间应对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做好风险沟通工作。由于掌握的信息和经验不同,客户的要求侧重点不同,可能造成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认识不同。因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开展风险沟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位的思想,对不同的产品及不同的用途建立不同的安全风险认知,以达到产品安全质量风险最小化的最终目标。

    企业通过上述质量安全风险措施,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是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风险内容进行分解,制定评估计划,并落实实施计划,进行统计分析。

    二是数据按月统计、半年汇总一次,并进行年度统计分析,以分析评做成结果作为下年的风险评估计划。

    三是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逐步完善修订企业文件系统,提升整体质量管理体系。

    四是此计划需各部门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完善计划,达到减低风险的目的。

    (二)质量监管部门应采取的防范险措施

    一方面,要指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安全风险把关能力,引导企业从管理方法上加强研究,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风险因素,力求把质量风险和质量问题解决在企业现场和风险原点。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监管职能,规范执法行为,减少民众对于检验检疫部门充当“救火队”,“运动式”执法的质疑,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1.定期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当前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隐患。加大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力度,严密监控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及时消除施工现场各类安全隐患,对检查、质量监督以及各类质量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2.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品种。近年来,受国外通报和产品召回等事件影响,检验检疫部门加大了对进出口产品周期检测抽检力度。据统计,每次检测不合格率在10%左右,而这些不合格产品中80%以上是安全项目的不合格。大部分安全的检测仅凭感观不易识别,所以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品种,严把产地准出关和市场准入关,才能把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拒之门外,促进产品生产者提高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引导企业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设备老化、生产条件落后,且占出口企业的比例不小。对这类企业要借扶持政策之良机,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增加投入,力争在短期内使生产条件得到较好的改良,以减轻对安全生产过程的不利影响。

    4.加强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保证和人才培养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员工的质量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推进质量安全诚信评价及惩戒体系建设,做好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工作,加强对从业单位和人员的质量安全不良记录管理,通过通告、公示进行信用惩戒;探索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解决质量投诉和纠纷机制,完善质量安全机制。

    5.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生产行为,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保障,所以要做好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衔接;根据生产实践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现实需要,当前注重的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生产行为,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分层级签订责任书,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规范和完善生产记录,为规范、追溯生产行为、质量安全事故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以便引以为戒;相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职能作用,引导生产主体尽快建立条形码追溯制度,为加强源头控制、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据可查的便利条件。

    6.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不断地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质检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合作应将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扶持培育具有较强运作能力的专业互助合作组织、行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有效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以解决当前因组织化程度不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规范生产行为实现安全质量可控。

    《中国检验检疫》2012年7月刊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