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四少”改变“游戏规则”
华鑫化工厂用精细管理提高检修质量
□ 顾小成
2010年以来,江苏省海门市王浩镇华鑫化工厂在设备检修工作中,依靠精细管理提高检修质量,用计划精度控制检修节奏,用责任意识确保质量管理,用有效措施保证精细管理,用标准化保障职工良好行为,实现了由原来的粗放管理到“四多四少”的重大转变。
问题少了 办法多了
为了确保设备长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该厂每年春夏两季都要进行较大规模的设备检修工作。今年该厂上报的维修改造计划与往年相比,减少了大修计划。究其原因,是厂里去年对锅炉等在用设备实行了有计划的倒运和停机检修保养,提前“查体预诊”,及时“活血化淤”,为今年的检修工作有效地减了负。
进入检修期后,该厂统一检修期限、检修项目以及检修内容,各车间结合自身设备实际,分别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配件加工车间自编检修作业指导书,每台设备的检修项点、关键部位、质量要求等一目了然,使职工干活有章可循,既保证了检修效果,又节省了检修时间。面对锅炉换热板上积留的污垢,热力车间开动脑筋,用乙酸、草酸、水按照比例调配成清洗液,清洁效果良好。维修车间为管网高处的阀门丝杠加套PVC管,既防止灰尘进入形成油垢,又达到美观目的。
伸手少了 节约多了
“今年锅炉清理的积灰比往年少,用于检修的水量比去年同期下降7%左右。”配件加工车间主任张中华看着手里的经营分析表说。
正是得益于车间的计划性停机检修保养、状态检测、定期清理积灰,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垃圾堆里也能拣出金元宝来。热力车间在检修保养沉灰池阀门时,发现DN80进水闸阀开关不灵活。经解体,是铜套上的“键”变形了,他们从报废闸门上找到一个同样的“键”,重装成了一个完好的闸门。
阀门检修,这个车间一一拆卸,查找坏损原因,从废旧阀门上找出完好的部件,二合一或多合一修复成可继续使用的阀门,提高了修复率。旧管线检修,职工们认真除锈、修口、刷漆,量体裁衣,量材使用,节约了购买新材料的费用。
跑冒滴漏少了 务实的多了
“从去年启动精细检修活动以来,职工在春夏两季忙活的效果,在设备运行时得到检验,工作强度较往年下降很多。”维修车间副主任李大伟不无感慨地说。管网提前冲洗,跑冒滴漏问题提前解决,以往常常出现的加班加点的现象不见了。
尝到精细管理的甜头,职工的管理意识随之增强。检修计划标准由厂到车间、班组再到个人,时间、责任层层到位。面对既定的检修期限、检修标准,职工自觉精细过程、加快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精细管理,激发了职工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进取心。截至目前,该厂已完成今年检修任务的95%。
“投入没增加多少,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原来那些设备,管理思路和方式改变了,就带来可喜的变化。精细管理转化为职工的主动意识后,就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厂长李学明说。
标准活多了 “差不多”少了
“自标准化良好行为推广以来,职工干标准活多了,干得‘差不多’和我行我素的人少了。”当说起推广标准化良好行为的好处,配件加工车间副主任陈和伟连比带划地说。
2010年以来,全厂基础管理工作逐步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各车间从强化班组员工岗位行为养成抓起,对作业现场“每一人、每一天、每件事、每一处”的工作状态实施精细、规范、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完全改变与以往不同的班组管理模式。实施A、D卡班组运作管理,即A卡约束员工行为,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管理;D卡起到严格考核、互相监督作用,班组员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班组管理人员管什么、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进行具体细致的分工。明确了正班长专抓安全,副班长主抓生产,并协同质量验收员抓当班工程质量,避免了职责不明和线多理不清的现象。员工每班进入工作面进行安全确认,确认无安全隐患方可作业。
配件加工车间把安全自主管理融入到精细化管理之中,围绕“班组自控、岗位自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正副班长、质量验收员、打眼工、开刮板运输机、机工、杂活工7个岗位的班组职责,大力倡导“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自己的安全自己管”的理念,使自我安全约束、相互安全监督根植于员工之心,车间安全管理效果越来越好,职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多了,有安全陋习的少了。
《中国质量报》
顾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