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依法规制职业索赔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2025-02-11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近几年以来,职业索赔案例常上热搜,他们常常纠缠商家“蛋糕插鲜花”之类的小过或微末瑕疵,与民生福祉、消费者权益以及优化消费环境已大相径庭。
在上海,第二期“提振消费 维护权益”大讲堂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2023年职业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其中投诉超10件的有近8000人。
在云南昆明,职业索赔投诉举报数量逐年增加。全市2022年有1.8万余件,2023年有2.7万余件;2024年1至10月,疑似职业索赔人的投诉举报已经超过两万件。
在湖北黄冈,几名投诉举报人同一天在黄州、黄梅两地33家药店购买同一花露水产品后,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其外包装涉虚假宣传,并要求给予赔付处理。
在湖南长沙,20多家蛋糕店被同一人举报,理由是“蛋糕上装点了不可食用的鲜花”。对此,不少店家拒绝私了,愿接受执法部门的监督处理。
职业索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涉嫌滥用权利和失信违法,冲击公序良俗的行为,这些恶意索赔行为常常让商家战战兢兢,平台方左右为难,执法者不胜其烦,但并没有真正增加消费者的福利。
在实体企业中,一家国货洗护品牌的工作人员直言,职业索赔现象泛滥,他所在的公司每周都会收到基层执法部门转递过来的投诉材料,公司只能不断向监管部门自证清白。在网络商家里,在广东深圳龙华区检察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上千家网络销售企业被恶意投诉、举报,其中近400家被勒索,单笔勒索金额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
2024年11月,“云南社科专家、媒体人市场监管行”活动在调研中就发现,在职业索赔行为中,一边是要频频应对各类职业索赔人的“举报”“投诉”,商家们“伤痕累累”;另一边是同样的投诉、同样的举报,需要在多平台回复,基层执法人员“身心俱疲”。
依法规制职业索赔,严厉打击恶意索赔,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成为题中之义、当务之急。截至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出台管理办法,不再受理职业索赔;上海还率先出台意见,要求依法惩治职业索赔人。
“规制职业索赔”联合报道组呼吁,是时候该依法规制职业索赔了,一个多方“共输”、只有举报人获利的行为,最终将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