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4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今日通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情况,目前,中国手足口病正处于流行期,防控形势严峻,防控工作十分艰巨。截至6月22日,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87779例,其中重症病例15501例,死亡537人。
卫生部始终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及早部署全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2009年12月,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手足口病防控经验,全面部署2010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二是强化防控措施落实。卫生部多次召开全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印发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落实。
三是不断完善防控措施。2010年3月以来,卫生部每月组织召开手足口病防控专题研讨会,研判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分析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加强全国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
四是强化培训指导。通过开展督导检查,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开展远程视频培训;组织编印《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并将其作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正积极组织培训,力争2010年6月底前对所有农村卫生人员轮训一次。
五是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掀起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热潮,促进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六是开展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先后于2010年3月、4月和5月三次组织疾控和临床专家,对疫情高发省份进行督导检查,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针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卫生部将继续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是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疫情以及聚集性疫情,加大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全面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收集更详实的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完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人员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治能力。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手足口病防治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规范临床用药,努力减少农村儿童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三是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努力降低病死率。重点抓好分级医疗及重症病例集中救治工作,切实落实四个层次的对口支援,严格规范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四是加强重点场所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管理网络,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所有的小学、托幼机构落实好晨检制度,尤其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防治工作。
五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认真落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各项要求,层层分解目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健康环境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六是加强健康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特别是教育农村群众树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倡导其养成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吃熟食、喝开水、不乱扔垃圾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答: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答: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答: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答: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答: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答: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答: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