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博弈
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正加速布局,争夺中国医药市场的蛋糕。
杜冠华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医药巨头为降低医药研发成本,寻求新的药物发现途径,纷纷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研发领域从化学药逐渐拓展到生物药,并将这里作为新药上市的第一批市场。“跨国医药企业实现了在咱家门口与咱们竞争,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对我民族医药构成新一轮冲击。”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当前实行的专利药、原研药和仿制药分别定价机制,帮助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赚取大笔利润,他们随即将资金投入研发,这就拉大了本土药企和国际巨头的差距。
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红星说,进口药定价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由来已久,曾经有国产药、合资药、进口药的体制区别,后来对此进行改革,执行专利药、原研药和仿制药分别定价,且不在同一层面参与药品招投标。
所谓原研药,在我国,主要是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这类药被认为质量占优因而享有单独定价等政策保护。
石家庄制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认为,专利药、原研药因受政策保护,在历次降价中降价幅度都小于仿制药。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例,国外一家大型企业生产的原研药定价高达90多元,而国产的仿制药却仅有四五元,两者价格差了20倍。“对国外专利药实行定价保护是应该的,但对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进行保护,这种特殊待遇不合理。”
事实上,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博弈早已开始。
有观点认为,对原研药执行的单独定价等保护,其实是一种补偿——由于中国对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仿制药盛行。
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统计,97%以上的国产药为仿制药,外资及合资医药企业基本占据了专利药、原研药市场。
对产业界的这个焦点话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2009年在“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国际高峰论坛上说,今后将改变单独定价政策以逐步缩小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差距,新上市的原研药也要与仿制药价格大体衔接;已上市的仿制药,只要符合国家政策,或有关监管部门或权威机构证明具有明显优势,可与统一价格适当区别。
“其实一种优质的仿制药也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研发力量,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容易一些,需要鼓励也需要控制。”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泽工说。
据张泽工介绍,仿制药市场目前已经占全球药品市场的40%以上,未来3年内,国际上将有年销售额达137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
这意味着,一个药品“抢仿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