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无风险”使客户放松警惕
这本是个悠闲的周六下午,不过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打乱了王先生的生活。这封邮件中,一位自称“保罗”的人向他介绍,自己是来自美国某银行的职员,正在为一笔2100万美元的遗产寻找继承人,让王先生感到疑惑。
“我只是抱着玩玩儿的心态给回了封邮件。”王先生表示。由于英文不是太好,王先生只是勉强看懂了邮件的内容,所以回复也比较简单,询问对方怎么才能拿到那笔钱。
邮件发出第二天,王先生就收到了回信。保罗在回复中介绍,其掌管的账户中,有一笔华裔马来西亚籍富翁的存款,不过那位富翁全家人都在2005年的一次坠机事件中不幸遇难,根据银行的规定,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富翁遗产继承人,2100万美元将由银行转交给相关公益基金,而寻找继承人的任务正是由保罗负责。
“你是华人,只需要提供你的身份材料,剩下的事情由我来完成,不过最终2100万美元需要分一半给我。”保罗在信中表示。邮件的附件中有保罗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以及《纽约时报》网站上关于那班飞机失事的报道。
王先生一向比较谨慎,所以对信件一直半信半疑,为此还询问了几位朋友,“都觉得只是提供身份证明的材料,不会有什么风险。”在随后的回复中,王先生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住宅地址以及联系电话提供给对方。
第二步 步步为营骗取信任
这一次,王先生过了几天才收到回复邮件。邮件中一上来就“恭喜王先生”,表示在收到材料后第一时间就向银行提交了申请材料,经过三天的审核,银行终于确认了这一申请。不过根据银行的规定,正式申请需要王先生自己填,并亲自传真至银行的风险主管部门。随信还附载了银行的正式申请表,里面除了之前已经要求的身份证明材料,还需要提供用于转账的银行、账号信息。
在众多证明材料面前,王先生已经有点相信“保罗”的说法了,不过他仍没有丧失警惕,还是询问了几位朋友,最终决定新开一张银行卡,里面仅有开户费,然后把卡号提供过去,“就算他们想在银行卡上动手脚也没有意义。”
申请的传真发过去之后,很快,银行风险部门的“路易斯”给他来了封邮件,询问众多有关那位华裔富翁的信息,并强调:“如果回答有误,按相关法律规定属于恶意诈骗,我们将向警方报案。”
王先生随即给“保罗”转发了邮件,同时特意提醒相关风险。当晚,“保罗”给他回复,将所有的问题都作了细致回答,并且打来越洋电话强调,“要一字不改的回复过去,而且最好将答案牢牢记住,以免那边来电询问。”
按照“保罗”的嘱咐,王先生给“路易斯”作了细致答复。“路易斯”随后给他回复,表示银行将对此进行审核。
“王先生,我的兄弟。”几天后,“保罗”再次联系王先生时口气异常热乎。原因是他已得到消息,银行风险部门的审核已经通过了,近期会跟他下发确认通知,随后就可以进行资金的转账操作。
不仅如此,“保罗”还以极其严肃的口吻,要求王先生以信誉保证遵守约定,在2100万美元到账之后,即时转付一半给他。
果然如“保罗”所言,当天半夜,来自银行风险部门的电话告诉王先生,经过确认,他确实是遗产合法继承人。风险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为这笔钱拖延了数年时间仍没有转给王先生“感到十分抱歉”,他已将申请转给了“银行主管”和该账户负责人“保罗先生”,请王先生等候下一步消息。
此时,王先生已经完全相信这位来自美国的“保罗兄弟”了,相信他在第一封信中所说的“与老婆一同养育着四个孩子”,并为即将到来的2100万美元满心期待,还在暗暗发愁“要不要遵守承诺转一半的钱给保罗兄弟”。
第三步 欲擒故纵反客为主
等待的时间总是比较漫长的。在这之后数天,王先生都没有接到相关的通知,他开始有点担心,“会不会甩开自己已经把钱转走了?”于是他给“保罗先生”写了封邮件,询问事情的进展。
又过了几天,“保罗”十分遗憾的给了他回复,“由于死者为马来西亚人,并非美国公民,所以需要申请人到马来西亚开注官方的死亡证明,否则申请只能暂时搁置。”他还十分愤怒的表示,美国银行经常借这种细微的问题来搪塞客户,因为一旦将客户申请搁置,这笔钱就能无限期留在银行。
“他跟我说,银行主管找他商量,要给他一笔钱让他找个借口把申请压下来,继承人没有提交死亡证明就是最好的借口。”这让王先生有点着急了,但他从未去过马来西亚,更别说去那边办“死亡证明”了,只好回复让“保罗”代为操办。
这回“保罗”表示“十分为难”,因为他有老婆和四个孩子需要供养,去马来西亚办理“死亡证明”,往返费用至少需要1000美元,除非王先生愿意与他一同承担这笔费用,否则只有作罢。
“当时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数目,如果一伙儿骗子费了那么大的劲设这个骗局的话,肯定不该只骗这点钱吧。”王先生还是比较理性,前思后想了很久,最终还是给“保罗先生”汇去了500美元。
“汇完钱就觉得上当了。”原本王先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准备吃个哑巴亏算了。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保罗先生”收到钱之后,表示自己已经买好了机票,并与马来西亚某地死亡鉴定机构做好了联系,“随时将进展告知于你。”
王先生又开始有点期待。第三天,“保罗先生”来了封邮件,表示他已到马来西亚,由于富翁所有亲属均须开注死亡证明,所以办理死亡鉴定花费较高,需要两百美元,这笔钱也要两人共同承担。
王先生只好又汇了100美元过去,此时他的疑虑越来越深了。不过“保罗”很快就给他寄来了几份死亡证明,并表示王先生需要自己把死亡证明寄给银行,同时写一封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银行尽快办理此事,否则将提请诉讼。
根据“保罗”的指导,王先生很快完成了上述步骤,又开始期待了。
结局 客户上当维权无望
没过多久,银行就给王先生来电话,表示他们已经了解了王先生的需求,会尽快处理此事。
当晚,“保罗”也给王先生来信,表示银行主管已经知道他的行为,估计他要被炒了,所以要求王先生必须信守承诺,分一半钱给他,否则他将会把整个事情披露出去,“两人一起坐牢。”
很快,银行方面表示可以进行转账,2100万美元的转账费用为1万美元,需要王先生先行支付,至此,王先生终于意识到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拒绝支付这笔钱。
事后王先生还曾询问不少法律人士有关维权的问题,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自始至终与他联系的只有那几个邮箱和几个美国的电话号码。
“这是一起典型邮件钓鱼诈骗。”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诈骗最常见的手法是借一些老百姓不熟悉的行业,借助银行、保险等程序极其复杂、但确实存在赔偿、遗产等业务的行业,一步一步地引受骗人上钩。
在上述案例中,很多流程可能确实是银行普遍存在的,设计骗局的人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伪造整个流程,即使王先生去一些银行查证,得到的结论肯定也是有利于他们的。
在取得王先生的信任之后,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局,一次一次的让受骗人给他们打钱进去,他们又灵活把控受骗人的心理,让受骗人欲罢不能,最后即使受骗人察觉了,之前汇过去的钱也难以追回。
常见网络诈骗手法揭秘
手法一,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或是以各种紧迫的理由要求收件人登录某网页提交用户名、密码、身份证号、信用卡号等信息。
手法二,建立假冒网站骗取用户账号密码实施盗窃。不法分子建立起域名和网页内容都与真正的网上银行系统、网上证券交易平台或者一些知名的支付网站极为相似的网站,引诱受骗者输入账号密码等信息。
手法三,利用虚假的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发布虚假信息,以所谓“超低价”“免税”“走私货”“慈善义卖”等名义出售商品,要求受骗者先行支付货款。
手法四,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窃取用户信息。不法分子在发送的电子邮件中或在网站中隐藏“木马”程序,在用户进行网上交易时,“木马”程序即获取用户账号和密码。
手法五,破解用户“弱口令”窃取资金。不法分子从网上搜寻到银行储蓄卡卡号,进而登录该银行网上银行网站,破解“弱口令”。
手法六,手机短信诈骗。由储存手机号码的电脑控制的手机短信“群发器”大量发出虚假信息,以“中奖”“退税”“投资咨询”等名义诱骗受骗者实施汇款、转账等操作。
手法七,股票指导诈骗。主要针对初入股市的炒股人群。网络骗子利用炒股者赚钱心切的心理以交钱推荐股票为幌子诈骗钱财。
手法八,网络购物诈骗。利用购物者急于拿到货物的心情,分若干次让受害者往指定的账户汇款,结果是让受害者财物两空。
“高科技”传销:
“世界通”诈骗案
2008年,一款自称比比尔·盖茨当年的微软还要牛的“世界通”手机流动媒体终端服务技术——WORLD软件系统突然风行全国,该软件的开发者“香港世界通网络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在宣传中称:只要购买该公司的注册卡后用鼠标或手机键盘点看广告就能赚大钱。
公安机关介绍,“世界通”表面上是通过销售手机软件来发展其销售网络,宣传“每点击一次软件上的广告就可返利0.1元,买软件越多,代理商的级别也越高,点击广告的返利就越多”。但实际上,这一网络科技概念只是伪装。核心的骗局在后面——用户要想点击广告赚钱,首先须一次性花4496元买5张软件卡成为“入门级”会员。按照每张卡每天30条广告的额度赚钱,也即每天赚15元,需要连续点击10个月才能收回购卡的成本;如果想要赚得更多更快,就需要购买更多软件卡,或按照公司的要求发展“下线”获得高额奖金回扣。
该公司规定,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发展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付给8%至30%的折扣。这种“拉人头”算报酬的做法,与传统的传销并无区别。然而,就是因为“网络科技”的概念,“世界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发展了13万余人的传销队伍。
根据近些年的案例,一些专家表示,目前网络诈骗的犯罪群体已由“高科技特定人群”转变为“一般人群”,违法犯罪人员的基数已从“小规模人群” 转变为“大规模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