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的发布,有利于敦促汽车生产厂商更加注重车内装饰材料的质量,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同时,也有利于敦促汽车厂商努力提高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进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其实,无论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汽车制造厂商都必须尽快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否则,有“毒”的汽车必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宋广生:通过《指南》很难解决车内空气污染问题
在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宋广生看来,车内空气环境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汽车发达国家也存在,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国已经针对这一问题出台多项标准。例如,2005年日本出台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2007年韩国出台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德国也早就颁布《汽车车内环境标准》。
“尽管这些国家在治理车内空气污染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据我们了解,还没有十分有效和成型的办法。况且,当前出台的《指南》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这应该是相关部门在考虑到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折中选择。这既表明《指南》的指导意义大于操作意义,也折射出治理车内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宋广生说。
新标准出台后,谁来检测、谁来执行,而一旦车内有害气体超标,又由谁来负责?这一连串问题,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些疑问,宋广生说,就像先前的很多国家标准一样,《指南》出台后作为一个推荐性国家标准,为质监部门、环保部门执法提供了一个标准,但对于不达标的车如何处理,《指南》中也并未明确。
“改变当前我国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参加该《指南》意见征求时,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就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来看,想通过《指南》来解决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几乎很难成功。《指南》出台的更大意义在于它的指导性,为国内车内空气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引起国人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宋广生说。
许新建:加强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监督和检测迫在眉睫
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表示, 加强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监督和检测,增加车内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制定车内污染物限值,以客观反映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推动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防治,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已迫在眉睫。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车内空气质量和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应该是判定汽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无论从社会责任上讲,还是从企业长远利益上讲,汽车制造厂商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努力提高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采用环保材质,改善车内空气质量。虽然柠檬是酸涩的,但它是碱性食品,对身体是有益的,所以美国保护汽车消费者的法案称为柠檬法案还是很有道理的。在保障汽车质量安全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有压力,才有动力。
健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车内空气评价指标,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对汽车内空气质量的提升,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我国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的日益改善,是推动汽车行业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要使评价结果与消费者切身感受相一致,可以说,净化车内空气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使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