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现在人们买车除了重视操控感觉,更注重在车内的安全和舒适性,而车内安全不仅包括性能安全,配置安全,更重要的车内的空气是否健康。车内糟糕的空气可谓“隐形杀手”,除了那些有异味的有害气体之外,还有很多是我们无法察觉的,不管我们能不能感觉到有害气体的存在,它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目前,我国对于车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法规还留有空白,这也使得很多买到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产品的车主难以维权。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日渐增多。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有关部门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
今年3月1日,《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针对车内环境的污染控制标准,此标准一出,立刻引发厂商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但目前来看,《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也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约束力不够。对此,业界多位专家呼吁,应该将其上升为强制性标准。下面,编辑就为您搜集整理专家对于空气质量法规的看法,以供参考。
董祝礼:《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应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刚刚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约束力不够,应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要不断完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将原材料的申报和使用、动态车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纳入进来;同时,应将车内空气质量与汽车生产准入挂钩,对车辆生产厂家的新车室内空气质量提出强制性要求,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将车内空气质量好坏作为选购车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要切实做到减少车内空气污染,确保汽车消费者安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相关企业要在积极执行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车内空气质量。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祸根”多在车辆生产过程中已经种下,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很难消除。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内污染应承担第一责任。一流企业做标准,在《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之前,汽车制造厂商都应当尽快提高生产标准、改良生产工艺、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确保产品环保、安全。只有大家共同推进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推动此标准逐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二是,相关部门应逐步完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应当全面关注汽车各种状况下的空气质量,既要包括门、窗、进风口和发动机、空调等设备的静止状态,也要包括汽车处于行驶状态时,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同时,也要注意探索建立和完善汽车的零部件和内饰材料使用的法律法规,逐步将汽车生产所使用的材料纳入到评价和申报体系中,确保所使用的配件和内饰材料的绿色环保。探索车内空气污染标准与生产准入挂钩,堵住污染物产生的源头,以减少由于车内空气污染物超标而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
葛蕴珊:汽车制造厂商必须尽快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编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葛蕴珊表示,“之前没有相关标准,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无从说起,遇到纠纷时,没有判断依据。”葛蕴珊如是说。
作为该标准的起草人之一,葛蕴珊透露,《指南》的宗旨是保证车内乘坐人员的身体健康!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常常会遇到车内有异味的情况;实际上,新车的异味中含有不少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不少品牌的车型都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