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朗诵、现场书法展示、古典曲目演唱……5日,武汉大学校园内经过“乡试”脱颖而出的40位“举人”使出浑身解数,展示个人才艺。这是该校首届汉语文化节“新科举”大赛“会试”环节上演的精彩片段。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书记王怀民称,以往该院汉语文化大赛主要是诗词吟诵,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后,今年推出“科举考试”的形式,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度。
此次汉语文化节“新科举”大赛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仿照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模式。此前举行的“乡试”共有294名学生参与,记者在“乡试”试卷上看到,全卷共100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在30分钟之内完成。
“妇女为何被称为巾帼”、“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谁的作品”、“中国传统小年通常人们吃什么”等问题均出现在“乡试”试题中。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婷婷介绍称,这些试题主要以文学常识、语法知识为主,考察学生基本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第二场“会试”则侧重展现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才艺表演、知识问答选拔优胜者。
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一学生杨柳青,今天现场演唱自己填词的《珞珈山歌》。赛后他告诉记者,以“科举”考试的形式进行汉语言知识竞赛,相比以往更加有趣且吸引人。
据介绍,当天选拨出的12名“进士”将于5月14进行“殿试”比拼,成绩前三者将被授予“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号。王怀民强调,“大赛仅仅借用古代科举考试模式,以提高比赛趣味性与参与性,让更多学生关注汉语、了解汉语、热爱汉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考试内容均与科举无关,既不要求学生写八股文,也没有涉及封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