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生”傍上周生生,“周六福”傍上周大福,各种“近似品牌”令消费者无从辨认
时报见习记者 陈莉
“周大生”、“周六福”、“谢福生”、“周大金”……当你看到这些品牌,是否会想起香港四大著名珠宝品牌“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六福”呢?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各珠宝专卖店发现,由于四大珠宝品牌在内地建立了多家专卖店,名气相当大,因此,后来一些新出现的珠宝品牌便纷纷在名称上与这些珠宝大牌挂上了钩,甚至不少内地珠宝首饰企业采取了“迂回”战术,在香港注册公司,再回到内地销售产品。
而这些“傍上大牌”的品牌,往往会让消费者难以辨认。专家认为,对于亟待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国内珠宝业来说,不应总是习惯于通过“傍大牌”快速获利,而应脚踏实地打造本土品牌。
走访 珠宝小企爱“傍大牌”
周大福、六福是香港的知名品牌,那么周六福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记者近日走访时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新市好又多周六福店售货员告诉记者,“周六福”和周大福、六福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周六福”是国内知名品牌。而三元里易初莲花周六福店的店员却非常肯定地说,“周六福”是香港的知名品牌,其总公司设在香港九龙。
同样的,记者问及“周大福”的来历时,广州农林下路王府井周大生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周大生是一个香港珠宝品牌,“很有名的!”但当记者问它与周大福、周生生有什么关系时,销售人员开始支支吾吾起来,称“这种事情你得问老板去”。
据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副会长梁展雄透露,“周六福”其实是浙江商人在内地开设的品牌。最开始在深圳开了一家小厂,后来不满足于做加工,于是开始打造品牌做零售。但因资金、研发实力不够,便想通过“傍大牌”,快速获取消费者认同,赚更多的利润;而“周大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港龙”洋行改名而来,“周大金”是在香港注册的内地品牌,“谢福生”的注册地是深圳。
分析 小品牌急功近利促使抄袭
据了解,在香港注册成立一家公司的手续相对简单,只要通过中介机构注册一家香港公司,然后把固有的品牌挂靠在其下,便可造就一个“香港品牌”。
梁展雄分析认为,“傍大牌”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内地企业实力不够却急于赚大钱,“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不少外来珠宝企业及品牌的进入,也掀起了国内珠宝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些珠宝企业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品牌改造。其目的显而易见,便是从中快速瓜分到一杯羹,让其产品迅速成为消费快餐,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利润。”
另外,梁展雄指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自主设计水平不高,而设计的无专利性、销售的无指定性和估价标准的不存在性,促使首饰行业暴利丛生,也是国内中小企业抄袭行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影响 “傍大牌”品牌发展面临门槛
“国内企业这种只求短期赚钱的‘傍大牌’行为,其实不利于品牌长远的发展。”广东省黄金金银首饰商会秘书长吴凤玲表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试想,当购买者被你光鲜的外衣所迷倒,之后却发现是一个假洋品牌,品牌形象势必大打折扣,对品牌的影响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企业又将面临是否还要继续贴着洋牌的难题。当品牌真正发展成为公众认可品牌后,品牌丑陋的身世再度被揭开,给企业及品牌带来的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事实上,在经历了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后,中国珠宝产业除在款式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外,其在品牌的战略上也初现倪端。“但是,在品牌战略的理论指导下,国内珠宝产业兴起的不是脚踏实地打造本土品牌,而是‘抄袭’和‘傍大牌’,这不能不说这是本土珠宝产业的一种缺失!”一位业内专家无不感慨地表示。
各方反应
珠宝名牌:“傍大牌”只是短期行为
对于自家品牌被“仿冒”,周大福市场推广部主管王彬认为,作为知名品牌,周大福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因为消费者最终认知的是品牌的服务和品质。
而六福市场推广主任潘启宗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傍大牌’情况实属正常,“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投机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
商会会长:最大受害者是消费者
在广东省黄金金银首饰商会副会长梁展雄看来,那些“傍大牌”的品牌的相似度,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觉,以为与珠宝名牌是同一系列的“兄弟品牌”,“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在不了解行业知识的情况下极易被误导,从而在购买过程中遭受蒙骗。”
另一方面,对于迫切希望获取更高产业附加值的广东珠宝业来说,如果一直习惯于抄袭与“傍大牌”,与珠宝设计紧密联系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将更为严峻。
消费者:逾半数辨不出品牌差异
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对品牌名称、店面色调和标识设计方面都非常“相似”的“兄弟品牌”没有辨别的能力。
“周六福估计是周大福的弟弟吧,周大生是周生生的私生子,这年头假冒的太多了。”一男性消费者非常幽默地对记者说。
而曾在周六福买过首饰的张女士则颇为愤慨地向记者表示:“且不论周六福与人家周大福、六福有什么关系,单说产品质量,它就实在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