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关于征求《化妆品命名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6月16日的《化妆品名称标签标识禁用语》意见稿,两次意见稿的发布,相隔不过仅仅4个多月。自从 2008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管化妆品的监管工作以来,已经发布了几次规范化妆品市场的意见稿,可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范化妆品市场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此次《化妆品命名规定》同样列出了诸多禁用语,6月份引起的激烈争议的“中草药”、“中药”等不被纳入“敏感性词汇”之列,但却提出了范围更宽泛的“药”、“药方”、“药物配方”、“祖传秘方”。这不禁让主打中草药的民族品牌无法轻松起来:这一意图与国际接轨的《化妆品名称命名规定》,是否会阻碍中草药文化国际化发展,如此一来,本土品牌将丧失最大的竞争优势。
“禁令”意在规范整顿化妆品市场
近两年来,化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从“一洗黑”涉嫌虚假宣传,到佳洁士、两面针、乐天的“牙防组事件”,“浮夸风现象”在化妆品行业愈演愈烈,不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也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根据此次《意见稿》,有十一类不能用于化妆品命名,关于虚假性、夸大性、绝对化、医疗术语和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和效果的词语赫然在列,可见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决心全面整顿混乱的化妆品市场。
医疗用语因为会给消费者产生误导,有夸大宣传之嫌,被视为应与化妆品泾渭分明。而据了解,国外化妆品相关管理条例中,“药”类是被明令禁止的,“药”、“药方”、“药物配方”、“药物”、“祖传秘方”、“专业”等词汇禁令的出台,可以理解是与国际标准看齐。但此举打击范围过大,根据“禁用语 ”规定,那么“中草药”、“中药”也有可能被禁用。
规定实施要考虑文化因素
国际化妆品相关管理条例中禁用的“药”,无疑是指医学临床上的“药类”,但据了解,中草药作为凝聚中国5000年文化的瑰宝,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词汇,代表着一种文化,与医学上的“药”类有着明显的不同,是否要与国际标准完全看齐,这值得商榷。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企业继承的宝贵遗产,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中,”中药“”中草药“的概念并不单单是”药“ 的概念,更多的是与美容、养生、保健等理念联系在一起”,一位中药专家指出。中草药作为中国的国粹,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医药、养生或保健用品,而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天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着迷于中草药的原因。所以,中草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其衍生出来的机理和文化传承(如“祖传秘方”、“专业”)都不可摒用。
据相关研究数据统计,世界中草药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 ̄20%的速度递增。欧莱雅、资生堂等国际大品牌都已经或正准备着启动在华的中草药项目,耗费巨资研发东方中草药的精髓。未来几年,各大品牌加大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行业趋势。
当全世界都对中草药竞相追捧之时,如果“中草药”、“中药”、“祖传秘方”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从包装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本草”、 “植物”、“汉方”等擦边球的词汇,但如此一来,不仅从外观上对消费者的“眼球”吸引力大打折扣,而实际上也丧失了“中药”独具中国文化的内涵。据国内中医药专家的介绍,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是因为中药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后来随着发展,本草学才逐步改成为“中药学”。也就是说,中药本身就涵盖本草,但内涵要远远的超过其中的范畴。“中药”、“中草药”命名如果被喊停,没有文化根基的产品只能淹没于同质化的红海中,也将阻碍中草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同时也会打击一批优秀的中草药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规范用语更要规范管理
规范用语是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化妆品行业的绿色、健康和谐发展,打击一些滥竽充数的不良厂商。那么,就要清本溯源,制定更为合理、规范、透明的标准以规范产品的生产。
业内中药专家陈先生就指出,对于真正有技术、有能力、有信誉且有志于发扬中草药优势的本土品牌来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产品质量和功效上。霸王洗发水投资8亿建造325亩的国际日化基地,还有上海家化、南方李锦记在研发的大力投入,都体现了这些民族企业在保障产品品质方面作出的努力。
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企业根据相关的卫生监督法律法规的要求,生产条件、检测条件等必须达到符合的指标。而权威相关监管机构的的严格认证也是保证产品品质的一个重大参考指标,据业界人士介绍,消费者区别违规产品和合格产品,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产品包装上的权威认证的标识,“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包装上标注 ”特批“、”认证“等词语,可以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个产品的质量。”
“《意见稿》规范用语,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透明、和谐的市场环境,但在制定规定的时候可以更加变通一下,比如说‘医疗术语’的禁用规定可以更精确一点,‘国家禁用的药物’这样的说法就更清晰明了,不会产生歧义。而且,禁令语难免会无法顾及到各方的权益,可以采取等其它思路或政策来提高准入门槛,如此既有利于规范国内市场,也有利于中草药本土品牌的更好发展。业内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