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建材市场的模式之争,瞄准的是不同层次和不同消费理念的消费群体,还带有一点错位经营意味的话,那么,新介入资本意图颠覆旧有市场格局,则从市场的角度体现了颠覆与纷争的惨烈。业内人士分析,北京的市场前景过于广阔,任何一种业态和势力想垄断市场都不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出现家居各种业态共存的局面。
房地产“拐点”家居业“寒冬”?2006年房地产行业在“国六条”、90平米小户型、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宏观调控中呈现明显降温。由于新盘放量低迷、房产行业对90平米新政的适应,加上二手房市场不容乐观的状况,让与房地产紧密相连的家居建材市场明显萎缩。据估计,2007年将会是家居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市场会出现阶段性萎缩,洗牌速度加大致使大量家居品牌数量减少。流通领域大品牌卖场将兼容不够强的流通载体;家装公司、建材、家具市场呈现正常的洗牌状态。但2008年以后行业“拐点”将会出现,挺过“寒冬”的企业伴随着未来房产的发展,前景将一片晴好。
企业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首先应抓住机会增强创新、夯实品牌、加强服务,努力增强企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对商家的利益亲和力,苦练内功,保持自身的续航能力。其次,北京的品牌家居企业应调整战略,考虑向外地发展,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带到全国一线二线市场,在那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管理、服务和对渠道的整合优势。
家装设计收费还是免费?
对于一直将免费设计墨守成规的家装行业来说,平静的局面在今年频频被激起涟漪——《深圳市住宅装饰设计收费标准(草案)》在5月份出台了,北京的《家装设计收费标准》也即将开始实施。对于家装设计,收费?还是免费?这成了一个引得众人评说的热门话题。
有的人认为目前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不值得让消费者为其“作品”埋单,有的人则认为设计是带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设计收费才是对设计师的尊重;有的人认为设计免费是企业的无奈之举,在行业规范未成熟之前,没有免费设计就会令企业的市场空间受到威胁,有的人则认为设计收费可以清理家装市场目前鱼目混珠的混乱现象,为企业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
家装设计收费的呼声似乎在日渐增多,但反对、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消费者、设计师、家装公司、协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声音。设计收费是否真的可以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消费者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已经形成的免费设计的概念,在原本已经开销较大的装修上再投入一笔不菲的费用?一切都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哪个“标准”不是摆设?
《陶瓷砖国家标准》、《住宅整体厨房》、《住宅整体卫浴间》、《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今年以来,一系列的国家标准陆续出台,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执行的标准。可以说,每一种国标的出台,业内外都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国标能够整顿市场,能够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每一次人们在充满希望之后都会增添些许失望。这些“标准”,究竟能带给人们多少希望?
不可否认,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进入门槛的参差不齐,使之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没有标准是不行的,但标准又不是万能的。有了国家行业标准,对企业和消费者双方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标准的约束力是有限的。与之配套的措施也必须跟进,否则,缺乏执行力的标准难免成为摆设。
纵观过去的经历,以往不少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对一些企业而言只是“摆设”,小作坊企业更是将标准不当一回事儿,置若罔闻,到头来令不少消费者和希望通过标准规范市场的企业空欢喜一场。面对各行业不断涌现的国标、行标,人们对标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标准出台了,但是如何贯彻执行仍是个问题,市场监督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开发商、建筑商、橱柜商、家电商、消费者的观念还需要跟上。
得渠道者得天下?
建材流通渠道日趋多元性。如今传统的建材市场空间正被五花八门新的渠道蚕食,出现了专卖店、超市、社区里的流动直销、一呼百应的网络团购、还有跟开发商与装修公司合作的形式。看来,流通渠道确实“拥挤”,利润争夺大有白热化的态势。
首先,传统建材市场老大的地位受到挑战,超市近几年直升为其第一劲敌;同时,家装公司对建材销售的作用亦越来越大,一些装修公司推出的“代购建材”套餐就颇受欢迎,消费者看中的正是其“一站式”的服务与随之而来的价格优惠。面对越来越多的同质化服务与渠道,渠道间竞争愈加激烈,渠道本身也在竞争中壮大。但一些壮大起来的渠道,实力甚至超过了生产商,使后者常不得不看渠道商的脸色行事。更甚者,一些欲进入超市的中小品牌为获得超市的“准入券”,更是背负着不公平的渠道高压霸权。那么,趟出浊流、建立直销模式还是选择超市、让品牌集中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呢?众说不一。
渠道多样化给消费者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但建材产商选何种渠道作为主流渠道却是门学问。选对了,得天下;选错了,品牌、产品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