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要占地,吃饭要靠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很少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是,我国耕地照样在急剧流失,这就提醒我们,亟需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采取更有效的办法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刚刚召开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暨土地整理工作座谈会,牢牢锁定这个重要的主题,将示范区作为这一平台,从各地的实践中找到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水平的更好、更有效的办法。
相关的努力一直在进行。2006年,部批准设立了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没有辜负“示范”两字,紧紧围绕“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以建设促保护,获得了各地的认同,效果非常明显。各省(区、市)把土地整理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北省今年已通过这种方式向示范区投入了2261万元,湖北省除建设国家示范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外,还将建设省级示范区近500万亩高标准农田。湖南省5个示范区基本完成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的效果是实打实的,农业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0%~20%。一些省份建立了基本农田整理后期管理制度,明确管护资金。
与此同时,一些示范区建设和土地整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制度建设滞后、工作进度缓慢、资金分配简单化、监管不严等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还远没有做到高枕无忧。18亿亩耕地红线是道硬杠杠,谁也不能碰。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利益机制,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继续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样板效应;制定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调整后的资金使用有关政策,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尤其是示范区建设倾斜。
建设好一个更高的平台,制度是根本,投入是关键。正如王世元副部长在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示范区既要有土地整理的“硬”项目作支撑,又要有动态监测、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等“软”项目作保障。应该说,随着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缴标准的提高和分配方式的调整,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的资金保证力度越来越大,并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有关的管理费用也将得到保证。土地整理项目支撑将更加有力,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短缺的状况会有所缓解。在一定意义上,这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硬”支撑和“软”保障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有限资金投入产出最大化效益,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作出贡献。
面对挑战,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迎难而上,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能力做起,从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样板效应做起,从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做起,把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个耕地保护的平台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