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总是出版界各类统计数字密集发布的时候。今年,有两组统计数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出版商协会报告,2012年电子书销售年增幅骤降至约34%;二是国内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2年中国地面图书零售渠道同比增长-1.05%,首次出现负增长。前者使得业内对读者于纸质书的忠实度有了重新考量,后者难免引发爱书人对实体书店命运的担忧。
笔者却认为,这两组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其价值倒并非仅限于对谁是好消息、谁是坏消息这一层面,而是对于此前火热探讨、却总感觉困惑重重的电子平台于出版的意义,及身在其中的人如何选择今后的道路,有了逐渐解惑的可能。
对于纸书与电子书之争方面,首先,因为缺乏电子出版的实践,此前下的一些“定论”,在电子书销售增速放缓,尤其是该报道指出的“精装书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令人惊诧”这样的事实面前,就显得有些过于夸大甚至好笑。比如信誓旦旦断言纸质书将在多少年内消失的说法。对电子书初期的爆炸性增长,人们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比如该报道指出的这是一批早期热衷人士带来的一种异常现象,并对其今后能否继续源源不断找到这样的人,持较为否定的态度。另外,更重要的,这使人们对纸书与电子书各自承载的作用,在何种纸书能够抵抗电子化的压力,何种电子书更受欢迎的实际情况中,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认识。比如,更多人意识到,电子书适合的内容,正如该报道指出的,其中畅销的部分,“尤其被类型小说所主导,比如惊悚类和爱情类。在屏幕上看书似乎尤其适合消遣类图书,这类书传统上常常以大众市场平装书的形式在超市和机场销售”,并且“这类图书很适合读完就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