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内鬼”欺诈 六成企业难防暗箭
苹果新品上市前,总会爆出颇具离奇性的故事,比如iPhone 5发布前出现的原型机酒吧丢失,不少人认为这些巧合的丢机事件是炒作,殊不知苹果公司受其困扰之深。
2011年3月,曾担任苹果全球供应部门经理Paul Devine在联邦法庭承认了对他用苹果公司的机密信息换取经济利益的指控。Devine 2005至2010年间供职于苹果,他利用职权参与了窃取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欺诈计划。
被用于交易的机密信息包括新产品的预测、计划蓝图、价格和产品特征,还有一些为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和代工厂商提供的关于苹果公司的数据。Devine利用多家国内和海外的银行账户转移金钱,以便掩饰这些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他因此获得了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利益,而苹果公司因这些信息亏损了240.9万美元。
无独有偶,富士康——作为苹果公司产品的代加工厂,也曾遭遇雇员泄密,iPad 2平板电脑后壳的3D数据图档被员工秘密拷贝进U盘并夹带出公司,于是在iPad 2上市前,网上就出现了100多个由东莞某厂家生产的山寨版iPad 2保护套,甚至还在美国CES展上贩卖。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句成语比喻的就是公开的攻击比较容易对付,而暗地里的中伤则难以辨别。商场正如战场,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如果这支“暗箭”是来自于“内鬼”,那恐怕就是更让人头疼的事情了。
从全球范围看,今年有61%的企业声称曾遭受欺诈行为的侵害。
“内鬼”暗箭猛于“黑客”
近日,风险管理咨询公司Kroll公司联手《经济学人》信息部发布的《2012/2013年度全球反欺诈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欺诈风险依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全球高达67%的企业都受到内部欺诈的困扰。实际上,从全球范围看,今年有61%的企业声称曾遭受欺诈行为的侵害,总体数据比去年的75%有所下降,但上述报告显示,实物资产盗窃和信息盗窃发生率依然稳居最为高发的欺诈行为前列,分别为24%、21%,较其他一些发生率已大幅下降的欺诈行为更为顽固、更难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