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突发奇想,将苹果、富士康两家公司的名称合并,称之为“富士苹果”。一方面,这是受到将微软(Microsoft)和英特尔(Intel)并称为“Wintel”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富士苹果”这个词很好地表述了苹果和富士康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如果说“Wintel”的形成曾经主导了世界IT产业格局演变的话,那么生长在全球IT价值链之树上的“富士苹果”的成长则正塑造着世界IT产业的新版图。
笔者不是什么“果粉”,却已经买过3部iPhone和两台iPad。在将“老”iPhone略不情愿地换成更加纤细轻薄的iPhone 5的时候,不由得审视造就她的两家公司。一家是全球电子行业的老大,一台开足马力的盈利机器——— 其年销售收入1000多亿美元,季度盈利100多亿美元,市值6000多亿美元。这家公司是苹果,总部在美国硅谷。另一家则是全球电子代工行业中的王者,一支高速运转的制造大军——— 其年销售收入亦达1000亿美元,一年2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超过中国绝大多数省份。这家公司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总部在中国台北。
这个“富士苹果”是一颗怎样的果实呢?
“富士苹果”生长在全球IT价值链之树上。如果说“W intel”联盟的建立是基于产品,那么“富士苹果”联盟则是以价值链为纽带形成的。在始于1980年代初的IT技术革命过程中,英特尔和微软以IT产业的核心产品———个人电脑——— 为基础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前者主导了硬件的核心中央处理器;而后者则垄断了软件的关键操作系统,并将其市场支配地位延伸到其他软件产品。而在200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以智能手机为主导的新一轮IT技术变革过程中,苹果借富士康之助异军突起,将传统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领域的竞争者抛在了后面。
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电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分工和定位———品牌所有者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而代工企业则专注于复杂繁琐的供应链管理、零部件采购和生产组装。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苹果和富士康联手将这种模式做到了极致,两者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建立起了彼此依赖的共生双赢关系。
“富士苹果”由全球化的沃土催生。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有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原因。技术上,运输和通讯技术等“通用技术”的进步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企业运营的国际化和价值链的跨国界延伸———以制造外包为特征的产业形态日益具有普遍性。在电子和IT行业,芯片化、模块化等趋势和“摩尔定律”所预示的惊人的技术进步速度更催生了一个高度活跃的全球产业链。
制度因素同样重要。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强势全球化的时代,相应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实践为全球价值链之树的生长提供了沃土。资本的力量几乎畅行无阻,推动着稀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与之相伴随,出现了制造和消费脱节、富裕和贫穷分化等“两极化”倾向。IT产业价值链也是如此:在价值链国际化的同时,企业在“品牌极”和“生产极”上的分工日益明晰,竞争分别在这两极上展开。范围和程度空前的竞争带来了绩效的极大提升,也使个别公司脱颖而出,苹果和富士康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