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美国旧金山,雅虎公司撤下了一处标志性户外广告牌。这块广告牌已经在此矗立了近12年
雅虎再度面临被收购的窘境
●开创互联网门户盈利模式的雅虎每况愈下,再度面临被收购的窘境 ●绕过与阿里巴巴的限制协议,成立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意欲扭转颓势
12月21日,雅虎公司撤下了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处标志性户外广告牌。这块广告牌已经在此盘踞了近12年,上面写着“Yahoo!Where the world checks in daily”(雅虎!全球用户每天登录的网站)。
外界由此给出“雅虎没钱了”的解读。雅虎新闻发言人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专注用“新型创新方式”推销自己。
在2008年拒绝微软44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后,曾经开创互联网盈利模式并长期占据行业领袖位置的雅虎,最近又面临被收购的窘境。有消息称,已有多个买家表达了收购雅虎的意愿,其中包括雅虎投资养大的中国公司阿里巴巴。
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旗手雅虎,近年来在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新贵的冲击下,市值大跌。它为何走向没落?是因为小心谨慎?犹疑不定?还是商业策略的接连失误?至少,它曾错失过收购Google的机会。
目前,与在美国陷入困境不同,雅虎2009年设立了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招揽中国的顶级技术人才研发其核心业务。一向在人才战略上被诟病的雅虎,是否能借助中国的人才制造出命运的转机?
技术or媒体的摇摆
雅虎没落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钱太容易赚”;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始终在媒体和技术的定位之间摇摆。
在雅虎全球副总裁、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晨看来,外界所批评的雅虎定位不清的弊病并不一定准确,因为雅虎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一直是“数字媒体中心”,并围绕这一战略,确定了在广告和搜索上投入核心资源进行研发的策略。
但是,单单就数字媒体中心这一定位而言,迄今为止对雅虎提出过最尖锐批评的是保罗·格雷厄姆——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出身的风险投资家,此前他已对雅虎的模糊定位表达了质疑:到底是技术,还是媒体?
保罗·格雷厄姆曾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互联网软件公司Viaweb。1998年,雅虎出价4900万美元收购了Viaweb,将其改名为Yahoo Store,这笔雅虎最早的收购交易之一显示了雅虎在门户业务以外的探索,即在互联网上为其他商家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可能性。多年以后,被雅虎战略性投资十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完成了这个平台。
被并购之后,格雷厄姆成为雅虎员工。但他在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离开了雅虎,并于2005年创办了创业投资公司Y Combinator(Y运算符),首创了“创业训练营”概念:对一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业界新人进行投资,并占有少量股份(李开复后来创办的创新工场即采用这种模式)。格雷厄姆旗下产生了大量成功公司,他也因此被一些投行看作是“硅谷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2010年8月,在离开雅虎多年之后,格雷厄姆撰文回忆了当年他在雅虎内部的一些故事,并分析这个互联网巨人曾经高达800亿美元的市值何以跌去四分之三。
格雷厄姆认为,雅虎从互联网王座跌落的原因之一,是“钱太容易赚”,以至于忽视了搜索引擎价值最大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雅虎始终在媒体和技术的定位之间摇摆。
诞生于校园的Yahoo!
网站在斯坦福的校园服务器上大受欢迎,由于分类清晰明确,可以让用户很快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网站。
1994年1月,尚在斯坦福上学的杨致远与大卫·菲洛制作了一个小网站“杰瑞的互联网指南”(杰瑞是杨致远的英文名)。杨致远并非计算机专业,而是电机工程的博士,之所以制作这个网站,是因为当时互联网刚从文字、命令符的专业阶段进入到具有图片和超链接的WWW(万维网)时代,很多命令符时代可以采用的搜索、探寻命令在图形化界面下无用武之地。
为了快速找到自己常用的网站,杨致远和菲洛将这些网站汇集在一起并分门别类,一起放在自己的小网站上。
这个网站起初放在斯坦福的校园服务器上,但很快就被整个互联网关注。当时的互联网用户都有“找不到所需内容”的困惑。杰瑞的互联网指南分类清晰明确,可以让用户很快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网站,因此大受欢迎。
同年4月,这个网站更名为“雅虎”(Yahoo)。按照IT界宅男们的古怪习惯,Yahoo的正式解释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另一种层次化的非官方预言)”,层次化是雅虎采用的数据库结构,“非官方”则表明人们得以在上班时偷偷地浏览互联网。
这种拗口的缩写含义很快被取代,大卫·菲洛和杨致远后来解释说,Yahoo是《格列佛游记》中的一种人形牲畜,生性粗鲁。大卫·菲洛的女友当时常这么叫他。
因为Yahoo这一商标早已被烤肉酱、刀具甚至人力船等产品注册,杨致远等人在单词后面加了一个“!”变成“Yahoo!”,这成为雅虎的最终标志。当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几年后创立Google时,最初版本的网站上也显示为Google!,以此向搜索引擎的先驱致敬。
开创门户模式盈利
雅虎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通过流量(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来吸引广告客户,达到盈利。
雅虎的创立被认为生逢其时。当时引领互联网潮流的“互联网新星”网景公司成为雅虎发展的助推器。
1994年,网景发布的知名产品——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网景航海家),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始,这款浏览器几乎垄断了整个互联网的入口。网景在浏览器中增加了一个搜索按钮,直接将人们的搜索请求导引至雅虎网站,这意味着网景将用户资源无偿送给了雅虎。
1996年4月12日,雅虎亦紧随网景的脚步在纳斯达克上市。IPO价格为13美元,开盘后一度大涨至43美元,最后收于33美元,股价上涨154%。正式成立一年多的雅虎,取代网景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风向标。
上市成功后,雅虎即面临盈利模式问题。在当时,互联网的盈利方式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微软的软件收费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统的软件销售工作,靠出售产品赚钱;网景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他们的浏览器需要用户付费39美元才可以下载。面对已经在传统软件业获取丰厚利润的微软,这种模式拷贝的脆弱性一目了然:微软随后用免费的Internet Explore浏览器击败了网景。
另一种盈利模式是向用户收取上网费和服务费。据一位高校教师回忆,早期的字符界面,互联网无论是接入网络还是查询资料,均需要按时、按次计费,极为昂贵。万维网普及后,浏览成为免费行为,但仍有部分商家将盈利模式建立在对用户收费上,例如当时提供接入的美国在线(AOL)。
杨致远和菲洛并没有选择上述两种方式,而是借鉴了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他们观察到传统媒体并非靠出售报纸盈利,而是以内容吸引用户、以广告盈利。向用户展示的次数越多(发行量越大),其广告收入往往越高。借鉴这一模式,雅虎亦采用向广告商收费、对用户免费展示内容和广告的方式获得利润,并由此确立了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商业资源:流量,即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发行量。
雅虎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到网站来浏览,因此它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内容建设上,试图让网站成为用户上网的起点,并尽量在一站之内解决用户的所有需求。这种模式被称为“门户模式”,其后,在中国出现了搜狐、新浪、网易等模仿者。由雅虎开创的门户模式成为互联网web1.0时代最为典型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