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团购这一商业形态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质疑这一形态最好的材料就是龙头企业的遭遇。近期以来,Groupon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市值一度从上市首日的165亿美元,跌至96亿美元。
围绕着Groupon的质疑并没有因为它的上市而停止,反而因为财务报表公开、股价下跌等因素而更加尖锐起来。而随着它在中国合资公司高朋网爆出裁员风波和假货丑闻、拉手网赴美IPO中止等负面消息的流传,团购的热度在中国也已经降到冰点以下。
团购模式不再被“信任”
Groupon的上市,是继Google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IPO。
完成上市并未平息人们的质疑。有分析人士认为,Groupon此次IPO仅仅出售总股本的5%,这种人为造成的“供不应求”假象可以在上市初期推高股价,营造人气。Groupon近期出现的大跌似乎也验证了这种说法,有分析师认为,大跌是由于部分投资者急于将股票变现,以避免不确定的前景拖累投资收益。
更为严重的是,上市并未能平息人们对Groupon经营甚至模式上的质疑。国外媒体分析称,去年Groupon营收增长2241%,但是支出增幅更快,达5732%。2010年,Groupon为了获取更多注册用户,在营销上花费了2.632亿美元,而在2009年的这部分费用为450万美元。此外,尽管Groupon的用户基础在快速增长,但每位用户带来的营收却在下降,从2010年第三季度的19美元下降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14美元。这其中,来自老用户的营收下降了57%,从58美元下降至37美元。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丽塔·麦克格蕾丝设计了一个商业模型,对以Groupon为代表的团购行业进行了评分。在这个评分中,团购的用户转换成本非常低,导致用户忠诚度很低,团购站之间抢用户基本没有门槛;顾客与网站纯基于交易性质,付款不具有持续性;用户界面也没有特别之处,大部分用户通过邮件而非网站浏览内容;团购提供的很多服务也并非用户必需,在必要性方面得分不高;此外,团购模式在建立关系网络方面进展不大,无法建立特别牢固的关系,在SNS方面的探索成效不大。而从长期价值方面看,用户倒是能从低廉的价格上得到一些好处。总体看来,在总分70分的模式测试中,Groupon得分仅为38分。
这一切似乎都符合人们对团购行业的直观认识:“回头客”率越来越低,只看不买的人越来越多,团购的火热更多地是靠营销手段而非市场增长来达成。
国内团购被负面消息缠身
在国内,一批批Groupon模仿者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Groupon的正牌子公司高朋网在被消费者和官方紧追不舍地追问之下,正式承认因把关不严,销售了假冒的天梭表;国内销售额第一的拉手网在启动赴美上市的进程之后,无声无息地急刹车;销售额第二的窝窝团,则在多地爆发出裁员风波,据被裁员工的代理律师赵占领透露,继十一前首批两名被裁员工劳动仲裁胜诉之后,第二批七名被裁员工劳动仲裁案件11月28日再次胜诉。窝窝团因没有证据证明员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被海淀劳动仲裁委认定构成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被判令支付双倍经济赔偿金。第三批劳动仲裁案件也将在近期开庭审理。
相当一部分团购网站疯狂找人、快速扩张、粗放经营的弱点,在这些案例中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