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联盟引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访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总经理刘聪敏
2025-04-14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在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氢能联盟作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正引领着我国氢能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迈进。日前,《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专访了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总经理刘聪敏,就氢能产业的现状、质量、标准、安全、检测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刘总,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状况?
刘聪敏:你好!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初步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体系,是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氢能商用车市场,加氢站建设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已成为全球清洁低碳氢能发展的重要主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已规划约43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氢能应用由交通、工业逐步向电力、建筑等多元场景延伸。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我们知道,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中国氢能联盟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聪敏:的确,技术创新是氢能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氢能联盟坚持首创引领,发布我国首个氢能白皮书、上线我国首个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发布全球首个绿氢标准,发起“可再生氢100、氢能领跑者行动、氢能质量万里行”三大行动,高效服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氢源评价、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等重大工程。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全国氢能信息平台,高效支撑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和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建设,牵头和参与编制全球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和燃料电池汽车减碳方法学获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审批通过。联盟成员单位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发起建设的各级创新平台及实验室超50个,20项创新成果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耐低温自动加氢机器人、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等30多个项目为全球首例,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中国氢能联盟开展“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的初衷及其意义?
刘聪敏:针对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的燃料氢产品市场存在质量体系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提高我国加氢站氢气质量水平,中国氢能联盟牵头启动了“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该行动由中国氢能联盟联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策划开展。通过对国内加氢站开展站内氢气质量品质分析检测,调研国内目前加氢站氢气质量,为开展标准研制和质量管控提供技术基础,推进标准应用落地,提升全生命周期氢能质量,以生态建设引领行业前进,以氢气质量与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依托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进行检测。检测车能够随时随地移动到需要氢品质检测现场,更准确地反映氢气在氢能产业各环节的质量品质,避免因为取样过程中样品受到污染或者反应不完全等问题带来的误差。移动检测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便利性和高效率,尤其适合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度的场景,使氢气品质监管能够更加精准和及时。
当车辆到达加氢站,氢气质量检测移动车可迅速展开操作确保最短时间内提供可靠、快捷的分析报告。无需预浓缩及离线吸收,实现13种痕量杂质同时分析检测,单次检测时间小于30分钟。此外,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目前已研发符合GB/T 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离线实验室建设方案,ISO14687在线分析检测方案,以及T/CAB 0246-2023《移动实验室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品质检测通用技术规范》的移动检测平台,能够为制氢厂和加氢站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底,“氢能质量万里行”行动依托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全国首台零碳移动氢气质量品质检测车,完成20座城市,对32座制氢厂和加氢站进行全面质量检测。下一步计划开展长江沿线和东南沿海区域行动,目前计划参与厂站接近20家。
记者:中国氢能联盟在氢能标准制定与检测认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聪敏:中国氢能联盟积极推动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布氢能领跑者行动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标准验证中心,已开展50项相关测评标准立项,其中已发布标准20项。此外,中国氢能联盟还发布了全球首个《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氢的标准与评价》并正在升级为行业标准,氢能领跑者行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获批全球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
“氢能领跑者”行动针对氢能行业目前存在的装备厂家与应用厂家存在技术信息不对称、过多追求片面单一指标、比较基准不明晰、供应链体系化不足等核心痛点问题,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中国氢能联盟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成立指导委员会共同发起,对标国际一流技术指标,通过完善氢能关键技术装备评价标准体系和搭建规范的检测认证测试平台,提升氢能装备技术检测、认证、应用等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动自主化技术迭代创新和商业化应用。
目前,氢能领跑者行动内容涵盖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性能、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核心零部件电极和氢气压缩机等领域。氢能领跑者行动以标准体系实现“一检多证”,助力氢能企业多市场准入,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提升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牵头指导建设了鄂尔多斯绿色氢能关键装备检测实证基地和成都绿氢装备核心零部件测试中心,联合打造绿色氢能关键装备关键部件和系统的实证实验中心,支撑“氢能领跑者行动”开展,通过为氢能技术装备企业提供测试认证一站式服务,助力我国氢能装备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记者: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品质和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请问中国氢能联盟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聪敏:品质和安全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确保氢能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我们中国氢能联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我们积极推动氢能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涵盖了氢能制取、存储、运输、应用等各个环节。其次,我们加强了氢能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工作,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此外,我们还加强了氢能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了公众对氢能安全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燃料电池车用氢气品质保障方面,我们也做了深入研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管控措施,确保燃料电池车辆的高效、稳定运行。
如何确保氢能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措施,首先严格把控原材料与生产工艺:对于制氢过程,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如在工业制氢中,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和高效的反应装置,以提高氢气的纯度和产量。在液氢制造中,确保压缩机和制冷设备等关键设备的高性能,保障氢气压缩和冷却环节的质量。
第二加强检测与认证:依据相关标准对氢气进行严格检测,如202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5项国家标准,涵盖无机卤化物与甲酸检测、硫化合物与有机卤化物检测等,确保氢气质量。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如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等,对氢气制、储、输、注全链条进行质量检测。
第三优化储存与运输设备:根据氢的不同形态,选择合适的储存和运输方式及设备。如气态储氢要确保储氢容器的质量和密封性;液态储氢使用具备良好绝热性能的特殊容器;固态储氢要研发更安全高效的固体材料。在运输方面,对于高压气氢拖车和管道输运,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测。
记者:在氢能应用方面,目前主要有哪些领域?未来又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值得期待?
刘聪敏:氢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主要集中在交通、工业、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等方面。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运营,加氢站网络也在不断完善。在工业领域,氢能可以作为原料和燃料,推动传统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方面,氢能可以实现能源的大规模跨季节、跨时段、跨地域的储能,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氢能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例如在航空航天、无人机、船舶等领域,氢能也将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记者:最后,请问刘总对中国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
刘聪敏:我对中国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认为,未来氢能产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氢能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和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二是氢能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交通、工业、电力和建筑等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氢能产业将与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融合,参与全球氢能产业的竞争和合作。未来,中国氢能联盟将与成员单位一道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加速推动氢能规模化、一体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融合发展,共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