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肖先生分析认为,从功能和便捷来讲,存折确实早已被银行卡取代。“存折使用有时间限制,必须在银行工作期间在柜台使用,银行卡则可以24小时使用;存折有对账功能,银行卡只要配上对账簿,在自助终端同样可以使用对账功能;存折的磁条容易磨损,银行卡则不然;存折不能异地使用,银行卡出国都可以使用。”不过,肖先生认为,银行限制存折使用,可能是为了收费,“毕竟,银行卡比存折要多收工本费和年费”。
肖先生的臆测并非毫无道理。拿年费来说,办卡一般每年要缴10元年费,一家银行若发行100万张银行卡,一年就能坐收1000万元。用户如果再开通短信通知等业务,还得另外交费。
这才是银行更加看重的。一位银行内部人士透露,银行卡的“钱途”在于能够带来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开通网银、购买理财产品等。
记者了解到,去年前三季度,全国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继续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热衷于“办卡不办折”,就不难解释了。
银行有强制消费嫌疑
北京华联律师事务所王惠娟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推广银行卡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在推广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客户的选择权和知情权。“银行作为垄断企业,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义务。”王惠娟律师说,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不会使用银行卡,取消存折不仅不会让他们便捷存取,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不方便。
王惠娟认为,储户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与银行建立的是储蓄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储户与银行之间是地位平等的两方,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外一方,否则,就可能侵犯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权。银行停办存折、鼓励办卡的做法有强制消费的嫌疑。
银行停办存折,应先问消费者是否同意
■罗瑞明
近日,有关“存折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储户对银行取消存折业务表示不满。除建设银行明确表示全面停办新存折业务以外,多数银行为暂避风头,表面上仍表示存折业务暂未改变。但消费者们却能感受到银行对存折的限制日益增多,各家银行排挤存折的手段也层出不穷。
停办存折虽说暂时不是全面铺开,但从以往实施新的收费项目看,银行惯用的方式是,个别银行先“试水”,多家银行随即跟上。此次少数银行停办存折,是整体推行的征兆。
银行停办存折是为获得更大的利益。用银行卡替代存折,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运作成本,省去工本费,还可以收取卡费、卡年费、消磁费、换卡费等。收费项目多,利润大,因而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弃折扬卡”,可是如此一来,却给公众带来极大的不便。卡只是单纯地用来存取钱,只能打印出一笔数字,不能反映详细存入和支出的账单。而存折却不一样,从头到尾可以了解存、支的详情,一目了然。银行这么一停,叫公众如何适从?
也许有的人会说,没有存折可以开通网上银行,可是这一开通又得花钱,又是网银业务费,又是短信提醒费。而且,对于一些不会上网,或者上网不太熟练的人来说更是个大难题。
诚然,银行卡的普及是发展趋势。卡携带方便,宜保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用户和银行方面来说都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行卡不是不行。但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特别是中老年人的特点,不能搞 “一刀切”,一概停办。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银行单方面停办存折都不地道。停办存折事关广大消费者权益,作为契约的另一方,他们也具有话语权,应该问问他们同不同意。停办存折只由银行说了算,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同时也不符合契约精神。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