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说:“语出惊人”的房地产专家与芙蓉姐姐
现在房地产界有时整出的事越来越娱乐化了,包括一些专家也越来越像是“脱口秀”的演员了。曾听一个房地产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有两个房地产项目研讨会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举办。上午大伙为一个在市区的高档住宅项目捧场,一位业界资深专家发言,“现在是讲求住宅科技的时代,地热采暖、新风系统……这样的节能环保、有科技含量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好房子,其它所谓拥有高绿化率,贴近自然的房子都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下午,一个位于郊区的房地产项目研讨会上,记者恰巧又遇到了这个专家。该专家发言说,什么高科技住宅,什么节能环保……这些都是哄人的把戏。真正能体现房子品质的是,高绿化率、低容积率(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亲近自然的房子。
这多少有点像马三立说的相声,逗你玩。人家开发商付了钱,你当然得识相些,总不能让人扫兴不是?
如果说,技术派专家的这种表演多少有些像轻喜剧的话,那么所谓经济学专家的言论则更像是黑色幽默。某著名经济学家说,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的概念就是每个家庭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这话似乎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房价这么贵,多少家庭连买一套房都买不起,谈何两套?
另一位经济学专家说,保守地估计,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涨3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 这话也有点太离谱了吧。现在的房价已然让人踮起脚都够不着了,再涨个3倍5倍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如果说这只是某几个“大腕”级专家们偶尔在特定场合的“友情客串”,或者是那天感冒发烧说胡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有的专家似乎认准了房地产行业是个特有油水、特有发展“钱景”的行业,常常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例如,北京某大学教授(据说是房地产专家)称,公布住宅商品房成本,会被西方主流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企业界所讥笑,成为一种国耻。理由是这么做使得政府“违法”,有可能恶化市场秩序。他还说,中国城镇82%的居民不希望房价下降,因为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2%,房价下跌会导致资产缩水……
真让人不明白,公布商品住宅成本怎么就成“国耻”了?而且还会被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家和企业界讥笑。这多少有些耸人听闻吧。且不管公布了商品房成本是不是就会被洋人讥笑,仅就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状况而言,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以及偷税漏税已被官方公布的数据证实。那么社会公众应不应有知情权呢?就房地产本质而言,它所经营的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它的资源配置,不能仅仅按照经济学原则进行配置,而失去社会正义与公正。并且,《物价法》也有这样的表述,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对“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资源稀缺、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再有,“82%的城镇居民不希望房价下降”的说法,恐怕也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作为提高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绝对主力’的福利分房,其‘冲击波’的余威到2002年底后基本上已是‘灰飞烟灭’。82%的住房自有率早已被大大摊薄,并且现在中国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这些人都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却以2000万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初,上海对外公布的数据是,该市家庭拥有房屋的比例为69%(这或许还不包括数百万到上海打工的外来人口)。其他城市的状况也差不多。那么,怎么就认定绝大多数的人不希望房价下降呢?
有业界人士说,现在房地产专家的盈利模式与演艺人员的挣钱方法越来越像。演员的出场费与名气呈正相关关系,如果没名没貌的就得想方设法闹出点动静来以吸引眼球,如芙蓉姐姐。一些专家常常语出惊人,是不是受到芙蓉姐姐的启发?说这话的人虽显得不够厚道,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因此,有时对专家、学者们说的话也的确大可不必太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