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 陈希 通讯员 范农宣
“武汉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内,不少商户趁着天黑,在好米中掺入次米,再泼上一种像油一样的液体抛光,真是黑了良心!”前日,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报料。
当晚,记者来到这个号称“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采访所见,令人心惊。
暗访
大米“美容”规模不小
前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武汉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大米区。只见一家商户门前,有人正用铁锹翻动一堆大米,还不时倒入一种油状液体,一台大电扇“呼呼”往米堆鼓着风。不久,这些人开始称重,将大米分装入印有“优米”字样的包装袋,再用手动缝纫机缝合袋口,整个流程十分专业。
天色完全黑下来后,盏盏大灯亮起,将市场大米区照得如同白昼,而给大米“美容”的场面更加热火朝天。一些商户打开仓库,将一袋袋大米拆开包装,倒在外面地上的油布上,边翻动边倒入液体,之后重新称重、分装。
记者粗粗一数,干此行径的共有8家商户,经过“美容”的一袋袋“香米”、“桥米王”等纷纷出炉。
查处
约8吨“美容米”被扣
目睹此状,记者向白沙洲大市场工商所通报,工商执法人员随即赶到。“这里面掺了什么?”在一个米堆前,工商人员问一名米贩。“什么都没掺,只是拿出来透透气。”米贩回答。
记者抓起一把米,感觉滑腻腻的,闻起来有一股强烈的类似煤油的气味。“明明加了东西,怎么说没加?”面对追问,米贩试图用“法不责众”当成“挡箭牌”:“很多米贩都往米中掺油,我要不掺不好卖。”
当晚,工商人员共查处6家商户,并都取了样,共查扣“美容”大米约8吨。另有2家商户成了漏网之鱼,迅速将“美容米”搬入店内,关门走人。
米贩们往大米中倒入的液体到底是什么?昨日上午,工商人员称,调查仍在继续,估计需要一周才会有结果。
内幕
利润驱使“美容”之举
“为什么要往米中掺油呢?”记者问一名米贩。
他形象地解释道:就像女孩化妆一样,想让“看相”不好的次米好看一些,不然卖不出好价钱。
那么掺入的液体是什么?是不是工业蜡?这名米贩未予回答。
知情人则说得更加详细:米贩每卖一斤米,往往只能赚几分钱,好一点的可以赚1角钱。而将好米和次米掺在一起,再加以“美容”,其利润就可大增。如以200斤好米掺杂50斤次米为例,米贩可多赚50元左右,平均每斤米多赚0.2元—0.3元。
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不少米贩才纷纷做出给米“美容”之举。
观点
米中掺油损害健康
米贩们往大米中掺入莫名液体,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赵思明说,米中掺油后,可使大米显得更有“看相”,但会加快大米的酸败和氧化过程,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若米贩们使用的是非食用油,则危害更大。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在大米中加入油类物质抛光。《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向食品中添加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也规定,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进行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一看二摸三嗅选大米
我国的大米分为籼米、粳米、糯米,等级分为特等、标准一等、标准二等、标准三等,“白度”和“光洁度”不能完全反映其食味和质量。
辨色:正常大米色泽洁白晶莹;陈米或劣质米颜色泛黄且有黑斑;油米颜色通常不均匀,仔细观察呈浅黄色。捻摸:用水抛光的米摸起来感觉圆滑;陈米摸起来很糙;油米则又腻又油。嗅味:正常大米有清香味;劣质米往往有霉味;经过非正常抛光过的大米没有香味,煮熟后黏性较差。
此外,将少许大米倒入杯中,注入热水,盖上杯盖5分钟后,如见水面油腻,或有农药味、矿物油味、霉味等,表明米已被严重污染,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