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打着“功能”旗号的饮料纷纷登场,“抗疲劳”、“激发潜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等一大堆概念也随之扑向消费者。但近日,功能饮料却引发了一系列关注: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4月6日报道,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喝功能饮料易“伤身”;英国CNN网站4月10日警告说,每天摄入运动饮料会弱化牙齿表面;美国营养学家帕梅拉·佩克博士甚至表示,有的功能性饮料宣传言过其实,骨子里仅是“糖水”。
那么,在营养专家眼里,功能性饮料的“功能”究竟如何?能不能想喝就喝?《生命时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功能饮料热销市场
从20年前开始,功能饮料就进驻了国外市场。据德国联邦食品管理局的统计,德国功能饮料的市场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一倍。目前,仍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一项调查显示,3.2%的德国人每周至少喝一次功能饮料。目前,在德国市场上,有近40种品牌300多种产品。除了红牛等传统功能饮料外,德国还正在开发其他混合型功能饮料,如牛奶功能饮料、水果功能饮料、矿泉水功能饮料等。
在美国,功能饮料销量名列软饮料行业第一位。走进美国的大超市,常常看到饮料区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功能饮料: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维生素水等。它们大多包装鲜艳炫目,写着“健康”、“平衡”、“能量”等字眼,当然,价格也是同样容量的瓶装纯净水的五到十倍。
功能饮料在的销售同样红火。在朝阳区某大型超市的饮料专区,《生命时报》记者留意到,有将近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性饮料占据了满满三排货架。此类饮料单价在3.5元—8元不等,比普通矿泉水、果汁等价格高出不少,但销售却丝毫不逊色。短短十多分钟,就有七位顾客选择了功能性饮料,消费对象主要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据了解,现在功能性饮料在饮品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48%。
“功能饮料是最初的说法,现在一般称为特殊用途饮料,市场上主要有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技术负责人赵飞虹介绍说,运动饮料能迅速补充人体因大量运动、劳动出汗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以劲跑、宝矿力水特等为代表;营养素饮料市面上比较多见的是氨基酸饮料和维生素饮料,有增强肌肉、补充维生素作用,比如“脉动”、“尖叫”等;还有就是以红牛为代表的提神健脑类的能量型饮品。